向諸葛亮天南地北地打聽一番,諸葛巡對天下大勢大自有數。
不過消息傳的次數太多,容易真假難辨,索性置之度外,也無傷大雅。
相應地,諸葛巡也將南陽戰事的結果詳儘地與三弟分享。
實打實的一手消息。
聽到蒯氏作亂時,諸葛亮雖心有準備,卻也有所觸動。
他頗為惋惜道:“蒯越萬事皆備,以己為內應,以徐晃張繡為外援,必勝之局,卻選了一個不太恰當的時機,操之過急了些。”
當然,這是諸葛亮拋開立場的全主觀論點。
諸葛巡饒有興趣道:“三弟,若你是蒯越,會如何應對?”
諸葛亮站起身來,輕輕揮動羽扇,來回踱了數步,頗具優雅之風。
“設身處地,張允與劉備遠赴潁川,當全力供給糧草,以消其疑慮,並與徐晃約定,且戰且退,誘敵深入,而蒯越則聚南陽之兵,揮師南下,占據樊城,以張允戰船封鎖沔水,令襄陽孤懸。”
“有文聘北營將士在,蒯越未必能攻下襄陽吧。”
諸葛亮挑眉一笑,“先圍襄陽,再斷張允劉備糧草,後者孤軍深入,前有徐晃後有張繡,縱使殺出一條活路,焉能回得來?”
“其次向南郡江夏等地散布流言,蔡瑁與黃祖,救是不救?救則南郡江夏有失,不救則南陽儘歸蒯越。”
瞧諸葛巡若有所思的模樣,諸葛亮又補充一句。
“蒯越若合兵一處,就算文聘校尉再驍勇,亦殺不穿十倍之敵吧。”
“蒯越若聚兵一處,自然無法各個擊破。”諸葛巡如實道。
即便給了各個擊破的機會,文聘營的傷亡率還是達到了三成。
“征戰首重給養,兵甲器具次之,訓練有素次之,士氣謀略次之,兵馬人數次之,故而張允劉備必敗,兄長文聘難勝,且因勢微無法左右戰局,最好的結局便是退回襄陽,最壞的結局……”
“停停停!”諸葛巡連忙打斷,“三弟再推演,為兄就死了。”
照三弟這般推演,蒯越最次也是占據樊城,與劉表劃江而治,將整個南陽吞下。
而若是進展順利,說不定襄陽城破,荊州易主。
蒯越會想過這樣的結局嗎?作為陰謀家和野心家,他必然想到過。
但是急迫與貪婪誤導了他。
或許他以為,憑借他與徐晃張繡三軍圍剿,北線同樣是必勝之局。
先滅張允劉備,再合三軍之勢南下,更具威勢。
而如今,他恐怕隻能控製淯水以西,湍水以北的小區域了,而且基本盤章陵郡,會被劉表接管。
“如三弟所言,荊襄可謂化險為夷!”
諸葛亮笑笑,“兄長此行可謂立了大功,除了偏廂車訂單,使君恐怕會另有賞賜。”
“哦?三弟為何如此覺得?”
“兄長尚在南陽之時,蒯良已主動辭去州牧主簿一職,荊州權力結構,內外皆有所空,而原本蔡蒯互為製衡之勢,亦已瓦解,當下蔡氏已是首屈一指,弟若所料不差,使君會再次征辟兄長。”
“那為兄還拒絕嗎?”
諸葛巡說著,兄弟兩人彼此相望。
“兄長曆來奉行悶聲發展,本無可厚非,不過如今諸葛氏已初具氣候,終會難以避免地影響他人,有人想結交,有人想依附,此時再刻意避諱,卻是不太合適。”諸葛亮說著,突然笑了笑,“兄長不也一直想要加速嗎?”
“依三弟的意思,若此次使君征辟,為兄選擇接受?”
“為何不呢?蒯氏中落,加上兄長剛剛迎娶蔡蔻,兩族關係正和睦,此乃天賜諸葛氏之良機,兄長身為諸葛氏之根,不趁此時野蠻生長,取蒯氏而代之,更待何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