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發展瓶頸(1 / 2)

南陽的勝利還未消化,零陵又傳來了捷報,見武陵歸附劉表,零陵望風而降了。

可惜,人類的悲喜並不相通,諸葛巡隻覺得吵鬨。

諸葛巡大抵能體會到曆史上三弟的難處了,隨著諸葛氏的基本盤越來越大,諸葛巡分在各方麵的時間和精力就越來越少。

雖然托管給了主事,他們也能辦得大差不差,但與諸葛巡所期許的程度,仍有差距。

比如黃叡主導的耕種大業,租下黃氏之田時,尚能應付,而諸葛巡買下蔡氏之田後,聰明開始變得手忙腳亂起來,最主要的問題,還是人。

南陽流民加入時間不一,素質也參差不齊,有些人就是來混口吃的,便是教,也未必能教得會。

這也是當初諸葛巡預見的問題,跨時代的科學耕種法,不患它會傳播出去,隻患它傳播得太慢。

生產關係必需適應生產力發展水平,真理誠不我欺!

經過一段快速發展期後,諸葛巡明顯感覺到一股無形壓力,遏製住了諸葛氏的更進一步。

他碰見了傳說中的瓶頸!

這種情況,憑他一人,便是起早貪黑,哪怕不吃不睡,也未必能衝破。

燥熱的天氣,令諸葛巡本不寧靜的思緒更加煩悶,他伏案構思著,突然一陣涼風吹來,諸葛巡仰頭,便看見三弟正笑笑地看著自己。

“兄長近日常不見人影,回來時也是暗藏愁容,不會以為弟看不出來吧?”

諸葛巡訕訕一笑,“些許雜務罷了。”

兄長隻是說得輕巧,諸葛亮豈能不知,兄長常在嘴上說著靠他,實際卻將所有事務都攬了去。

他做的不過是堪破古籍,鑽研器械之類的具體之事,焉能和兄長總攬全局相比。

諸葛亮從旁坐下,羽扇輕扇著兄長,“今日之諸葛氏,已不似初到襄陽之時,兄長無需將所有事,都擔在自己身上。”

說著,諸葛亮抽走了諸葛巡寫的東西,自顧看了起來。

“識字興學,職業培訓,優勝劣汰。”

諸葛亮立即明白了兄長所想。

當初提及《黃叡耕記》普及之法時,諸葛巡就提過普及農書的前提在於普及文字,然後不了了之。

因為兄弟倆都明白,這件事,現階段的諸葛氏無能為力。

諸葛亮明白兄長煩從何來了,“兄長欲興農學,吾友石廣元,對農事興趣頗濃,或許能助兄長一臂之力。”

諸葛巡腦中浮現一個胖乎乎的身影,留著淡淡的胡茬,對人說話總是和和氣氣的。

“若能得石廣元相助,農事上也不至讓黃聰明焦頭爛額,自是甚好!”

見兄長鬆了口氣,諸葛亮將帛布撥至一旁,笑道:“再有數日弟便成家了,兄長是否也當抓緊?”

諸葛巡心中腹誹:你就再樂幾年吧。

“言歸正傳,弟知兄長謹慎本分,不欲做這出頭之鳥,然天下局勢變化何其之快,孫策恰似兄長年歲,與那周瑜橫掃江東,真可謂快意人生!”

諸葛巡心說我還想活得久一點,就是因為知道這些前車之鑒,加上對自己有自知之明,才走得安分守己低調發展的路線。

特彆那些豪強大族,正麵剛不過,什麼下毒、刺殺、鴻門宴,手段是層出不窮。

這幾年,諸葛巡也是儘量讓諸葛氏保持相對中立,不交惡,不站隊,悶頭發展。

隻有這樣,等到了不得不站位的時候,才有自己選擇的資格。

高築牆,廣積糧,是亂世求存的真理,隻有活下去,才能想其她的。

“嗬嗬。”諸葛巡嗤笑一聲,“似孫策那般,爽的夠快,死得也夠快,豈不聞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