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兄長之才,經天緯地(1 / 2)

六月在指縫間悄然溜走,這是粳稻生長最為快速的時候。

今年雨水很足,不需要為灌溉發愁,迴水甚至出現一次迴遊情況。

隨著粳稻開始結穗,就要進行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

排水。

充足的水會使粳稻一直處於生長狀態,不利於結穗,而斷水之後,粳稻會感受到應激危機,將養分全力供給稻穗,用以繁衍下一代,如此才能讓稻穗結的越多越飽滿,這是增產的重中之重。

經諸葛巡特彆要求,黃叡將這一點,著重寫進了《黃叡耕記》之中。

當然,如此舉動,自然也引來不少爭議,特彆那些“經驗豐富”的老農。

諸葛巡也懶得廢口舌,隻要求他們按指令乾事就行,時間會證明他們的狹隘。

隨著時間一天天過去,他們很快發現,咦?怎麼插秧的粳稻,比彆人直播的粳稻更早結穗。

咦?這稻穗子也結的太多了吧,今年真是風調雨順,難得的豐收之年。

等到了八月收割之時,他們開始為旱田的便捷嘖嘖稱奇,當諸葛巡帶人抬了一架奇怪的“木盒子”下田時,更是激起了無限好奇心。

伴隨踏板踩動,齒杆帶動齒輪,再傳動到打了鐵楔的滾筒上,滾筒高速旋轉。

穗頭向前,觸及滾筒,稻穗便齊齊脫至後方木箱之中,老農們這下真的驚呆了。

第一台由諸葛巡提供創意,由諸葛亮和黃月英聯手繪製圖紙並實裝成功的簡易式打稻機,在一雙雙震驚的目光中,正式亮相。

它的成功,直接催生了諸葛氏與黃氏第一個合作項目——牛山大工坊。

諸葛巡在設計之初,就結合了許多跨時代的先進理念,比如按流水作業的方式排布工位,將分工與標準零件的理念融入其中。

儘管工匠們覺得奇奇怪怪,但當這個係統成熟運轉之後,它的效率是無比驚人的。

八月,是一個大豐收的月份,不僅是糧食豐收,更是大工坊計劃的順利落地,

這個時候,諸葛巡帶著諸葛亮與諸葛均立於牛山之巔,俯瞰山下勃勃生機,他可以回答弟弟們那個問題了。

諸葛氏何以在荊襄立足?

諸葛亮看著山腰初具雛形的諸葛山莊,山後正在大興土木的大工坊,以及牛山四周數之不儘的良田,心頭感慨頗多。

他現在理解兄長為什麼稱呼豆府是小菜一碟,不值一提了。

也是第一次實實在在感受到兄長提出的生產力概念。

同樣的地,同樣的人,我種的糧食,就是比你多幾倍。

諸葛亮突然想到一事,“兄長,《黃叡耕記》成書之後,汝真願將之奉獻於天下百姓嗎?”

諸葛巡嗬嗬一笑,想得真美。

怎麼分享?讓人傳抄?

恐怕連自己地盤上分享都嫌慢,還談什麼天下,這又回到了當初的問題,生產力低下,傳播手段低效。

因為知識文化,尚處於壟斷地位。

想到此處,諸葛巡突然歎了口氣,“三弟,就算為兄會法術,變出千萬份《黃叡耕記》,送給百姓,他們又如何看的懂呢?憑經驗相傳,傳遍天下之日,又到了猴年馬月呢?”

諸葛亮微微頷首,心底忽然湧發一股使命感,他要儘快將這利國利民之書,傳遍天下。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