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黃叡耕記》(2 / 2)

“先生微言大義,叡感佩於心。”

諸葛巡笑笑,長輩似的輕拍一下黃叡臂膀,“甚好甚好,竹簡若是不夠,隻需與孫和說,他會去襄陽拉的。”

諸葛巡臨走時,突然想到,“這部書,取個名字,就叫《黃叡耕記》如何?”

黃叡一怔,什麼?書?他露出難以置信的表情。

這個時代,讀書人對書的信仰幾乎達到執迷的程度,不管四書,五經,還是其它,它往往和另一個詞連在一起,聖賢書。

當世成名的經學大家,大儒,做的也是些注經立說之事,而黃叡他寫的這個能叫書嗎?

“先生莫要取笑在下了,末流書生,安敢言著書之事。”黃叡心頭忐忑。

怎麼就不行了,也就現在紙張太貴不普及,普及之後,著書的人就會越來越多。

除了經典,什麼書都會有,誌怪啊,通俗演義啊,什麼梅啊,隻要有人看,就會有人寫。

到了更後世,無紙寫作興起之後,更是能產生數以億計被稱作“網文”的書。

“莫要妄自菲薄,農書也是書,亦可成一家之言!”諸葛巡說著,打算離去,又丟下一句,“若得空,也可以往牛山走走,那有一處山莊,該快打好地基了。”

黃叡心想:諸葛先生要建山莊,先生不止有才,還有財!

“叡恭送先生。”

從牛山村離開,諸葛巡去巡視了一遍苗圃,稻種已經萌發,隱約一片綠色,而苗圃隔壁,已是滾滾麥浪。

再過兩月,便可收獲了,首熟作物,風調雨順,管理妥當,收個四五石應該沒有問題。

傍晚,諸葛亮從峴山歸來,用飯時突然問諸葛巡一個問題,事關徐州。

“兄長,為何劉備領了徐州牧,沒有繼承陶恭祖遺誌,繼續與曹操周旋,反而親善袁曹呢?”

從弟弟的話中,諸葛巡聽出一絲微妙,他對劉備直呼其名,而陶謙以字敬稱,他停下咀嚼米飯的嘴巴,全力開動大腦,對呀,為什麼呢?為了止兵戈?

然後諸葛巡發現,這個問題,已經很難用用他那套經濟基礎論,也就是十分契合關中群賊的“有奶便是娘”理論來解釋了。

諸葛巡嗅到了一股政治氣息,這是他最不理解的東西。

於是坦言:“三弟,徐州局勢混沌,為兄頭腦愚鈍,看不明白,劉備與袁紹,本就關係匪淺,如今徐州又多個夾生呂布,亂成了一鍋粥。”

諸葛亮也不吃了,頂著腦門思考起來。

“三弟還是先吃飯吧,關東諸侯本就是糾纏不清,袁氏兄弟之間尚能反目,何況他人乎。”

這攤子事實在搞不明白,今天打,明天合,全是套路,諸葛巡將最後一口飯咽下,放下碗箸。

“三弟,在這亂世之中,無非求存圖利,興許是劉備臨危受命,卻勢單力微,似當年使君下荊州,荊州有蔡蒯,徐州有糜陳,使君如今尚有身不由己,何況剛被趕鴨子上架的劉備。”

“兄長之言,令弟之思路清晰不少。”

諸葛巡起身,挺了挺腰,舒坦地呼了口氣,騎馬顛簸,就是腰累。

“三弟慢慢吃,細細想,待想明白了,記得教給為兄,為兄先去書房歇會兒。”

……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