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商機(1 / 2)

“柿子要撿軟的捏,西涼騎兵又豈會去攻那高牆深壑的宛城呢!”

有時候,就是有這麼些容易忽略的生活常識,潛藏於類似這小小柿中,隻有對生活體察入微,方能融會貫通,有深見地。

諸葛亮對大哥的欽佩又上升了幾分。

“若真是如此,是否通報使君加強防範。”

諸葛巡揭開柿蒂,兩它掰開,殷紅的果肉露出,勾絲接連,很是誘人。

“使君府中不乏能人,應該不需要我們操心,三弟還是好好研究變陣之術吧。”

諸葛亮一笑,手中動作飛快,數息內便變幻出一道陣形。

“如兄長所言,柿子要撿軟的捏,那麼反過來,示敵以弱,誘敵攻之,如此一來,此局可破。”

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諸葛巡看著擺好的石子木棍,這不還是一堆石子木棍麼。

“你繼續鑽研陣法吧,天色還早,我去坊市逛逛。”

諸葛巡想印證一下自己一些設想。

“兄長又離家了。”

諸葛亮隻覺得兄長一天到晚總是忙個不停,即便農閒也是如此。

他隻是隱隱覺得兄長當這個家著實不易,不過到底如何不易,還沒真實體驗。

或許若乾年後他當了蜀漢的家,就會明白所有人找他開口要的難處了。

丞相,兵呢?

丞相,糧呢?

種田前期的大量投入,加上過冬糧食的購置,諸葛巡手頭的錢已經捉襟見肘,糧食現在尚不能回血,而且根據他的計劃,若是采用精耕細作的方式,春耕還需要雇傭人手,蔡氏的田租可以秋後給,但雇傭的薪酬卻要按時發。

所以這個冬天,必須解決錢的問題。

諸葛巡一邊逛著坊市,一邊尋找商機,襄陽以繁榮富庶著稱,隻不過礙於時代局限,商品還是顯得單調。

紡織是最普遍的手工業,分官營與民營,官營有少府管轄的織室,荊州也有官辦的工場,劉表還設了織造從事,來專門管理。

當然,以上僅限高端織造。

普通織造是家家戶戶都進行的,所以民間坊市販賣最多的就是絲、布和絹帛。

所以這一行,沒啥機會。

其次是穀麥粟豆等各類糧食,這是長久之計,已在計劃之中。

鹽鐵是官私合營的,但能經營這些的,無一不是荊襄豪強。

諸葛巡沿街掃過,常見的席墊竹簍等編織物,粗製的陶盆碗罐,賣魚的,賣瓢的,叫賣聲此起彼伏。

這些都無甚商機。

“豆羹咯,熱乎乎的豆羹。”

諸葛巡腳步一滯,看向街邊攤位。

豆羹?

諸葛巡看著白花花的絮狀食物,自己要找的東西,找到了!

這就是豆腐的前身。

說到豆腐,據傳還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兒劉安煉丹時偶然發明的,隻不過和後世水嫩爽滑又方方正正的豆腐比起來,這最多算是半成品。

真正的豆腐,對這個時代來說,定然是極品美食。

說乾就乾,諸葛巡覺得裡長送的那袋黃豆壓根不夠,索性尋了個賣黃豆的小販,一口價全包了,直接往家裡送。

製作豆腐最重要的東西,是鹽鹵,這東西,得從產鹽的地方獲取,而襄陽最大的販鹽方,是蒯氏。

好像和蒯氏關係不太好啊。

諸葛巡琢磨,鹽鹵不能親自去買,否則等豆腐上市,蒯氏的聰明人可能會聯想到什麼,他還指望豆腐賺第一桶金呢。

在這之前,鹽鹵這關鍵秘方,不能泄露。

思慮間,諸葛巡已經帶著賣豆的小販回了家,正碰見諸葛亮帶著書童往外去。

“三弟,天色不早了,還要外出嗎?”

“兄長,是崔州平邀我們前去小酌,稱是新來一友。”

諸葛巡心想這些文人雅士待估計又要指點江山針砭時弊了,不過如此也說明三弟與他們交情不錯。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