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瑾突然挺了挺胸,提及兄長,似尋到了一分底氣。
“家兄並未提任何條件。”
沒有條件?孫權麵色難掩訝異。
若此言非虛,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隻要他出麵道個歉,再祭一下江夏亡魂,這事就算成了?
幾乎沒有付出什麼代價。
孫權是個聰明人,很擅長權衡。
若是孫策為主時,哪怕屬下犯錯,他也不該認錯,這會有損權力的威嚴。
但他不同,他是繼兄之遺誌,若是他代兄認錯,不但不折損孫氏權威,江東百姓還會稱他有擔當。
而替兄長舊部擔此責任,了結此事,也能收攏將心軍心。
代價,不過是他個人的臉皮而已。
孫權現在突然覺得這個條件,也不是不能接受了。
再看諸葛瑾時,孫權臉色已經轉為和善。
“子瑜短短時間,便達成如此成果,當真勞苦功高。”
諸葛瑾拱手,“皆是屬下本分。”
“容吾想想。”
孫權說著沉默,思忖再三,打算接受提議。
“此番,就如此終了吧,若能以吾之顏麵,換回江東數萬將士,吾願為之!”
“主公英明,屬下這便回皖口,答複黃祖與家兄。”
孫權又一想,既然要逢場做戲,不如趁著觀眾多的時候。
若是在江東將士回江東之時,他們的主公因他們的失利,為挽救他們的性命,折損顏麵,為敵祭靈,想想也自慚形穢吧。
知恥而後勇,或許此番戰敗的士氣問題,也能借此事解決。
孫權算盤打得劈啪響,然後道:“吾與子瑜同去,親去江畔迎接江東將士。”
“主公英明!”
於是孫權與諸葛瑾一同出發,趕往皖口。
到達江畔後,諸葛瑾渡江北去,而孫權則開始準備為接下來的表演搭建舞台。
再入江夏軍營,除了李術不在,黃祖與諸葛三兄弟再次座談。
“二兄回得如此之快,想必萬事皆順。”諸葛亮笑道。
“承三弟吉言,主公已答應所有條件,並且已來江畔兌現條件。”
諸葛巡與黃祖對視一眼,兩人相視點頭。
孫權果然想得開。
接下來,就看孫權的表演了,諸葛亮來了興趣,稱要親自驗證,便算作使者隨諸葛瑾渡江而去。
直到第三日,情報稱孫權已經兌現承諾,於江水之濱建台祭奠。
他果真將一切罪責擔下,且當場隆重祭奠戰死的江夏與江東之兵。
祭奠時帶上江東,算是孫權最後的倔強了。
江東軍已經開始撤離,沒有甘寧阻擾,變得順暢無比,甘寧則將諸葛亮護送回大營。
“兄長,吾發現孫權小小年紀,卻極擅把控人心,祭靈當日,眾多江東將士被他說得聲淚俱下,抱以死誌,尤其有個叫呂蒙的,哭得老慘了。”
“呂蒙不是在皖口嗎?”
“興許是太子嶺負傷,提前撤離皖口了。”諸葛亮道。
呂蒙哭什麼?哭姐夫?哭陳武?還是被孫權感動的哭了?
諸葛巡不去關心,善後之事,交給魏延與文聘即可。
皖口之圍,以孫權下場致歉祭靈宣告結束,也算為上一遭的恩怨,做了個了結。
李術再請諸葛巡接管皖縣,經過太子嶺一戰,以及皖口的一番操作,李術是什麼心思都沒有了。
這次,諸葛巡倒也沒有拒絕,李術算是鬆了一口氣了。
反叛江東這段時間,兵馬一切自給自足,他一介武夫,隻會帶兵打仗,可把他愁的,就差落草了。
還好皖縣幾個大家族對他有所支援。
諸葛兄弟,黃祖,以及李術和陳武,皆去了皖縣城。
說來也巧,陳武也是皖縣人。
路上,李術給諸葛巡介紹皖縣的情況。
“府君,術在皖縣期間的糧草,皆是由王氏與橋氏供應的。”
說著李術望向陳武,“早先陳氏亦有支持,不過我與江東決裂之後,陳氏為了避嫌,便斷了。”
諸葛巡笑了笑,“想不到小小皖縣,竟供得起如此一軍。”
李術訕訕一笑,“府君可彆埋汰在下了,再無接管皖縣,術就要為將士去行乞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