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 第七十六章(1 / 2)

破錦 海閱 4170 字 1個月前

[]

在蘸汁裡加這樣形狀比較完整的蒜,蒜味兒自然相對不足。

但黎錦真不在乎這點小事。她就喜歡偷懶,為此,有時可以犧牲食物的一部分滋味。所以就這樣吧。

包子的蘸汁,在京城的主要流派,應該就是“三合油”吧。

三合油者,醋、醬油、芝麻香油之混合也。這種蘸汁的配料相當平凡,但用途卻極為廣泛。

不僅可以用來做包子、餃子、餡餅、鍋貼之類的蘸汁,還能用來拌麵、拌粉和拌涼菜。

這種混合的蘸汁,由於材料常見,味道清淡,不會掩蓋食材本身的風味,因此頗受民間歡迎。

黎錦將蘸汁調好之後,就把鍋蓋拿了起來。

因為這不是小籠包的關係,倒也不必特意把包子的籠屜端出來,拿到桌上吃。

隻掀開鍋蓋,夾上一盤子包子,在桌子上吃盤中的包子,再把鍋蓋蓋回去就可以了。

黎錦便夾出了一盤包子,擺放在自己與阿誠之間,兩人同吃這一盤包子。

這中間摻雜著黎錦包出來的“麥穗餃”的包子,賣相還真不錯。

在黎錦看來,摻著擺放兩種形狀不同的包子,倒比隻擺放一種包子更為美觀,不過這可能隻是她想象出來的錯覺。

因為是燙麵而非發麵的,包子皮非常薄,似春餅一般、卻比春餅更薄。

而且,可能由於吸收了不少餡料中的油水的關係,包子的外皮顏色變成了半透明狀態,從外麵居然直接可以看得見是什麼餡料。

這包子裡麵,如果包裹的是韭菜雞蛋之類的、顏色鮮明的餡料的話,從外麵一定能看得清清楚楚。

但羊肉蘿卜餡的顏色,實在有些暗淡不起眼,所以看起來不怎麼明顯,倒是有些遺憾了。

但這無所謂,隻要不耽誤美味程度,就不是大事。

這些包子,形狀非常小巧,與水餃相比,也不過是略大上一圈而已。

雖然不是小籠包,但大小體積其實也差不多。

論大小與形狀,阿誠包的包子,倒是與京城的著名小吃“羊眼包子”十分相似。

如果說與羊眼包子有什麼區彆的話,那大概是,小吃界的羊眼包子是發麵的,而阿誠包的十八個褶兒的包子、以及黎錦包的“麥穗餃”形狀的“包子”,包子皮都是燙麵的吧。

黎錦夾起了一個阿誠包的包子,再度在心中感歎他真是心靈手巧、技藝精湛。

近距離一看,這小包子的皮,顯得格外單薄而透明。其薄如紙,而且顏色也細膩瑩潔,呈現出玉色的光澤。

剛蒸好的包子,就算從取出來、放在盤子裡到開吃,已經晾了一小會兒,肉餡也依然是滾燙的。

黎錦不敢像吃其他食物一般,直接咬下去,更不敢豪爽地整個放進嘴裡咀嚼。

思前想後,黎錦隻好在包子上先咬開小口,讓肉餡中的熱氣,隨著小口冒出去。

但是,事情的發展卻並不如黎錦所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