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人說說笑笑,很快就到王老漢的家,這個院子不大,裡麵有四五間屋子,都是土胚房,不過牆體厚實,裡麵也乾淨,總體不錯。
不過唐林還有些猶豫不決,他想知道張老伯的家人性情如何,畢竟暫住這幾天,除了張老伯外,他的家人唐林也是會接觸的,若是產生不必要的矛盾,反倒不美。
“張老伯,不知張伯母在何處?來家裡,不拜訪女主人,可說不過去。”唐林問道。
“張老頭,家裡怎麼這麼多人?喲,這是哪來的郎君啊?”張陳氏剛從外麵回來,看到家裡出現一個陌生的郎君,有些吃驚。
“你來的正好,剛還問起你呢,這位是唐林,唐郎君,想要暫住幾日,這不是家裡還有兩間空屋子,引他來看看嘛!”張老漢解釋道。
聽到此言,張陳氏的笑意越發的深了,朗聲說道:“郎君住下來準沒錯,我們家人少,攏共就一個兒子,認識些字,在糧鋪裡當掌櫃,帶著兒媳婦、孫子在縣上租房子住。”
唐林一聽,就決定住下來,能讓兒媳婦跟著兒子去縣城的婆婆,應該差不到哪裡去,就算是自己的奶奶,可能也做不到讓娘跟著爹去鎮子,還帶上了孫子的。
“那這幾日就麻煩張伯母了,這兒有些銀錢,算是我們這幾日的花費。”
張陳氏拿過荷包,稍微一掂量,就更加熱情了,恨不得幫他們把屋子裡裡外外再收拾一遍。
如此,唐林他們就在張老漢家住下來,細細觀察他們的生活,發現跟小河村差不多,隻不過因為鐵匠鋪的關係,他們的農具都要鈍上不少。
對於這個問題,唐林也無力解決,縣上隻有一家鐵匠鋪,他要漲價,就算再反對,平民也隻能受著,若是官府有心解決,自然是能行的,可不解決,那也說不上是大錯。
思考再三,唐林隻想出兩個不是辦法的辦法,一個是路過其它縣城時,暗搓搓的宣揚,寧豐縣鐵匠的事跡,讓其他鐵匠逐利前往,兩家店鋪相互競爭,自然而然會把價格降下來,可問題是,故土難離,一般人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離開家鄉的。
另一個則是讓村人多賺些銀錢,使得他們能承擔高昂的費用,如何賺錢?或許能發展下旅遊行業?
唐林這幾天四處轉悠,除了觀察村人的生活,寫一份遊記、一份策論外,就是看周圍的風景,還真讓他發現幾處秀麗動人的場所。
詩詞吟誦、畫作描繪,以景作詩,使唐林的水平更上一層。
這些畫作與詩詞相呼應,渾然天成,若是將這些展出去,定然可以吸引附近的文人騷客前來,屆時,村人買一買自家做的小玩意或是小點心,應能賺得一些銀錢。
想到這些,唐林又將策論稍作修改,這是遊曆前老師交於的課業,每到一地,觀察該地市井生活,找其不足,想其對策,藏於信封,讓信客送回,並需在後麵寫上下榻處,這樣有事才好聯係。
在杏花村待了好幾日,唐林等人也該出發,前往其他地方,不然他這次遊曆走不遠。
王村長和張老漢送唐林到村口,囑咐唐林路上小心。
“唐郎君,跟你這麼相識一場,我才發現原來多讀些書並非壞事,這幾天還真是多謝你了,和我一起處理村子裡的這些事。”
這幾天唐林在觀察村人生活的時候,大多會遇到王河這個村長,有的時候就順手一起做,比如村人借牛紛爭什麼的,雖都是小事,可處理起來也累人得很。
“王村長,此書送你,這些都是關於耕種方麵的,望能派上用場。”
唐林拿出一本較為粗陋的書,這是他連夜回憶自己讀過的農書,將《氾勝之書》和《補農書》結合起來,一同默寫下來的,再用硬點的紙作為封麵,縫製在一起,有點糙,但外表不重要,裡麵才是精華。
王河接過,翻看幾頁後,就知道此書的重要,連聲道謝。
隨著驢車離杏花村越來越遠,唐林他們終於到了寧豐縣,他們先找到一家客舍下榻,將行囊放下後,就到附近酒館進食。
唐林讓言五去找信客,將幾封信都送了出去,目的各不相同,有送往上京好友謝華、楚江處的;還有送到永安府好友處的;更多的是送到永澤府老師、家人處的。
光那篇遊記,唐林就抄錄了十幾遍,對此,唐林分外懷念以前的各種平台、其實群發功能也挺好的。
永寧府跟永澤府相近,而且,信客走的是水路,所以葉楚山看完唐林的策論後,略一估算時間,就知道唐林應該還會在寧豐縣,就立馬回信給他。
也是趕巧,這幾天唐林正混跡在寧豐縣的書畫坊,想要找個地方將自己的畫的杏花村展示出去,正當他敲定地點的時候,老師的信就來了。
唐林看完老師的回信,覺得自己太想當然了,他所畫的杏花村是美,但是真實的杏花村可能會差上一絲,畢竟畫和現實不太一樣。要是看過畫的文人覺得自己被騙了,他們找不到唐林,卻可以找杏花村的村民麻煩。
知徒莫若師,葉楚山知道弟子作畫的毛病,總會將事物畫的更美好一點,要讓唐林自我總結,那就是自帶美顏功能。
對此,老師的建議是挑幾幅畫的不是太過理想化的展示出去,順帶賣了吧,賺點路費……
至於另外的那個方法,葉楚山隻鼓勵他去試試,要真有個鐵匠心動了,那也是他的運氣。
最後提到杏花村的道路問題,村外的官道和村裡的小道都是問題,讓唐林隻到臨近的地方展出,路遠的人看到也沒什麼用,除非那個讀書人閒得發慌或者跟唐林一樣四處遊曆,不然是不會特意過去的。
對此,唐林自我檢討一番,明明知道路的重要性,卻忽略了它,於是又重新寫了一篇策論留存,拿出本子記下自己的疏忽。
之後,唐林和寧豐縣的書畫坊約定好,將兩幅書畫放在他們地方售賣,但得放上三天以後才可賣出,若是有人問起這是何地,就說是本縣的杏花村。
秋季杏花村的美被唐林完全描繪出來了,使得寧豐縣的文人們知道本縣有個杏花村,景色極美,適合遊玩。
畫賣出後,唐林拿上銀子,又去下一個地方,亦是這樣的操作,直到無畫可買,至於那幾幅升華過的畫,自然是被唐林收藏起來了。
唐林離開後,寧豐縣轄下杏花村的美,帶著寧豐縣缺鐵匠的流言一起傳遍了大半個永寧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