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天一早,唐林在第一聲雞叫時就起了床,收拾好後,和大哥木頭一起出發了,走到村口時,看了一眼那個簡陋的日晷,寅正一刻(4:15分),心下一鬆,看來這次不會遲到了。
唐木唐林出發後,唐家三個兒子就到竹林裡去挑選竹子了,這片竹林在村子的西邊,是一片小竹林,沒有主人,偶爾村子裡的人會去砍些竹子用,特彆是在入秋時,即使竹子不經燒,但也聊勝於無。
唐明挑選的很仔細,這可是要給兒子做水壺的,不能太大了,兒子拿不動,也不能太小了,裝的水少。唐石倒是沒這顧慮,木頭已經很大了,大點的竹筒他也背得動。
唐竹就幫著兩個人一起挑選合適的竹子,想趁著這一次多做幾個竹筒,這樣以後去鎮上就可以在路上多帶些水了。
他們挑選好了竹子,砍斷後,扛到了周大家裡,周大他們剛吃完朝食,要出去種地了,看到唐家兄弟,停下步伐,問道:“唐老大,你們這麼早拿著竹子過來,是要做什麼東西嗎?”
“是啊,你也知道,我們家兩個小子去了私塾,既然去念書了,就想著找你做兩個背籮,最好有蓋子的。”唐石扛著竹子,雖然累,但說到兒子念書的事情,滿臉都是笑意。
周大昨天就聽說了唐叔家的兩個孫子去了李家村上了私塾,今日一看到他們,立馬打聽其中的細節,特彆是束脩方麵的,問的特彆細。
唐明看到周大旁邊的半大小子,想想這個孩子也已經8歲了,難不成周大也動了心思?不過,現在也不管這個,還是請周大做背籮要緊。
打聽了七七八八,周大立刻說:“這幾根竹子做背籮夠了,不過做之前要準備蠻久的,要不這樣,我這裡有之前就劈好了的竹篾,今天先做一個,你們先用,剩下的一個幾天後再來拿,怎麼樣?”
“那真是太好了,我們還正在發愁這幾天要怎麼辦呢!”唐石滿口答應。
反而唐明最近一直在愁錢的事情,對花出去的錢敏感了很多,就問:“那這兩個背籮,要多少錢?”
“這背籮,我們拿去鎮上賣,一個8文錢,不過你們砍了竹子,那就算一個6文錢,怎麼樣?”周大的婆娘一聽,怕周大直接說不要錢,直接走過來說。
以前還真出過這種事,同一個村子的,周大抹不開臉,就沒有要錢,結果倒好,整個村子的人都來拿了,周大的婆娘一想起這事兒就來氣。
“那就麻煩周大哥了,我等下去找我娘拿錢,嫂子你也知道我們家的錢財少,要不做幾個竹筒當個添頭,可以嗎?”
唐明想到這個竹筒以後是要放在背籮裡的,所以還是請手藝好點的周大幫忙做一下,至少水不會把書本和紙弄濕。
“好啊,沒問題的,是要給木頭林子做的吧?那我給你們多做幾個,弄得嚴實一點。”還不等自家婆娘說話,周大就滿口答應,使得周大嫂子看他的眼神都不對了。
還未到辰初(7:00),唐木和唐林已經到了私塾裡了,李先生還沒來,私塾裡隻有五六個孩童,昨天過來也隻是粗粗地打了個招呼,午休時間還不長,還沒怎麼接觸過。
這些孩童兩三人聚在一起,說著村子裡的各種事情,唐林聽了一耳朵,就知道他們都是李家村人,父母送他們來隻是認幾個字,有天賦的都去鎮上的私塾學了。現在私塾裡最大的有八九歲,最小的就是唐林了,才五歲。
唐林記得表哥李多好像也來私塾裡讀過,不過外公說他少了根讀書的筋,學了三四年隻認識些常見的字,連《三字經》都背不出,就讓李先生勸了回去,現在去了鎮上的木作坊當學徒。
很快,李先生就進來了,又帶著大家念了一遍《三字經》,看來不管年齡大小,大家的進度都是在《三字經》裡的,唐林突然有些懷疑,該不會李先生隻教啟蒙書籍吧?
就算再怎麼不了解古代,唐林也知道在古代考科舉,最基本的就是要讀好四書五經,當然《三字經》也是很重要的。
這樣一想,唐林凝神,跟著李先生念。邊念,還按自己的理解,想這句話的意思,等到先生講解的時候,比較一下,這樣可以提高對於這些書籍的理解,增強理解能力,畢竟考科舉,除了記憶要好,理解能力也是很重要的。
之後,到了先生檢查的環節,李先生點了幾個人背誦昨天的內容,背得好的表揚一下,背不出來的,也不多說,直接就讓他們坐下了。
隻有那些在彆人背書時發出聲音的孩童,李先生才會動用教鞭打他們,這樣一看,唐林放心了些,至少不會挨揍,一旁的唐木更是長舒了一口氣,發出了些聲音,惹得李先生看了過來,唐木立刻捂住嘴巴,坐得筆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