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倆還在驚疑,卻見那邊熊萬劍突然躍出席位,一溜小跑到趙當世麵前,單膝下跪,拱手上額,鄭重道:“熊萬劍尊奉闖將鈞旨,從此供闖將驅策,雖死不悔!”他說完,斜眼看了看側位的昌則玉,昌則玉輕撫了下須髯,滿意地看向趙當世。
趙當世站起來,笑著走上去,扶起熊萬劍道:“我與熊大哥,兄弟也。熊大哥既願意並入我營,我趙營便如虎添翼、如魚得水。今後營中事,也得多多仰仗熊大哥助臂了!”說著,親熱地握住了熊萬劍的手,不住寒暄。
惠登相與張妙手目瞪口呆地看著這一幕。什麼
“諸營合為一體”,很明顯,是趙當世這小子先斬後奏使的手段詭計。這一招來的快,也來的狠,壓根不給自己半點思考的機會。可是,對此,也並不是沒有應對的方法。趙營新傷未複,急於補充血液,吞並之心彰明較著,可要是三方聯合起來抵製,未必能讓他得逞,畢竟真急眼起來,城內還有一半多兵力掌控在三方手中,兩下相鬥,勝敗猶未可知。然而眼下,在褒城內三方中實力最強的熊萬劍突然選擇了倒戈,這對於惠登相與張妙手,不啻於致命的打擊。
他倆卻不知道,熊萬劍看似手握重兵,實則是個光杆司令。他的兵權,全在昌則玉的手裡控製著,而昌則玉早將這些兵力當成“嫁妝”送給了趙當世。因為對於昌則玉來說,死死抓著這幾千人,至多不過像武大定般當個默默無為的流寇,這樣的未來不是他想要的。有兵馬,也未必擋得住陝西虎視眈眈的官軍,他看好趙當世,願意將自己的下一步賭在趙營身上。所謂“合則兩利,分則兩害”,昌則玉出於自身安危以及前途的考慮,決心將武營餘部儘數交付給趙當世,所以提線木偶一般的熊萬劍為了保命,也隻能屈從於他的意誌。
突如其來的變故,讓惠登相與張妙手重新審視
起了形勢。這其中,惠登相的轉變更快。因為和依舊擁有數千部曲的張妙手比起來,他現在的實力很弱,區區幾百人罷了。說好聽點,歸附了趙營,自己還能靠著往日的名頭混點名堂出來;說難聽點,以他的實力,根本就沒有選擇的權力,如果有熊萬劍和張妙手聯合擋在前麵,他還會考慮考慮與趙當世對抗來保證自己的利益,但現在沒了熊萬劍,他的主心骨也就一下沒有了。
他很有自知之明,知道現在是他最能體現出重要性和價值的時候,因為至少在當下,他還是被當成與熊萬劍與張妙手同級彆的“一營掌盤”對待,即便象征意義大於實際意義,隻要能抓住機會站到趙當世一邊,他的地位還不至於一落千丈。反之,一旦站到了趙營的對立麵,成為了趙當世的“敵人”,那麼趙當世隻需伸出個手指頭,就能輕鬆將自己捏死。
怎麼做,他其實已經彆無選擇。熊萬劍走回原位後,他也毫不遲疑地跨了出去。跨出這一步前,他看了眼張妙手,發現對方麵若死灰,毫無生氣。
與熊萬劍一樣,大表忠心的惠登相受到了趙當世的熱烈歡迎。這其實全都在趙當世與昌則玉的預料中,先拉攏過來實力最強的武營餘部,為整個事態定
下基調,最沒有實力的惠登相毫無疑問會選擇更穩妥的一方。最後通過熊萬劍與惠登相來向張妙手施壓,讓他看清實際情況,做出“正確的選擇”。
張妙手有些後悔,後悔這次來褒城,隻帶了一千五百人。要是多帶些人來,起碼還有些討價還價的餘地。他現在心裡透亮,在這種局勢下,不管自己說什麼,這褒城的大門恐怕都不再是自己能夠隨意出入的了。
然而覆水難收,他本就不是個一直堅強的人,他感到在場所有人的灼灼目光似乎都在這一刻聚焦到了自己身上。猶豫良久,他也終於做出了與熊萬劍與惠登相相同的決定——效忠趙當世。
但是,他也說出了心中的擔憂。與趙營的強力集權不同,因為缺乏有效的掌控,張妙手的營中實際上不是一言堂。能做決定的人,其實不止張妙手一個。張妙手也知道在事情沒有塵埃落定之前,自己是無論如何也無法離開褒城一步了,故而言道:“我營中尚多兵士,且老營之婦孺、輜重皆在城固。掌盤若要儘數遷來褒城,無我出麵,隻怕會起禍亂。”
這一點,實則那日趙當世與昌則玉密談時,也顧及到了。趙營不必說,後營中隨行人員不多,而武
營餘部因為也是新近拚湊,經過戰亂以及武大定之前血腥的裁汰,其實也去除掉好大一部分累贅,這也算是武大定為趙當世提供的唯一一次便利。至於惠登相,從陝北逃亡過來,主力都死了個乾淨,更彆提什麼隨行親屬之類的了。所以在所有營頭中,隻有張妙手的營中,成分最為複雜。
而趙當世是不可能再讓張妙手回去,但沒有張妙手親自出麵,突然讓城固的張營兵士攜家帶口來褒城,自然而然會激起猜忌。因此,趙當世能先讓郝搖旗從沔縣回來,卻沒有第一時間要求城固的王來興與張營一並前來。
對於這種情況,先前昌則玉給趙當世提出的應對之法隻有六個字——“來便罷,不來即殺”。
聯係到趙營當前刻不容緩的整改,這個法子或許是最直接有效的了。趙營拖不起,也耗不起,隻能速戰速決,哪怕會引起與張營的火並,對於趙當世來說,權衡利弊後,也不是不能接受。
趙當世在宴席的同時差人給王來興送了信,要他準備轉移並且防備張營有可能的暴亂。而張營中張妙手的將領在接到轉移的指令時,疑竇叢生,他們拿不定主意,最後在三個煽動者的率領下搶先對城固的
趙營後營發難。
王來興準備未足,給突如其來的張營兵士衝了個七葷八素,營盤淪陷,但留有後手的趙當世在給王來興傳令的同時也讓韓袞帶了一千馬軍迅速前往城固進行有可能的支援。
趕的早不如趕的巧,正在王來興部苦苦支撐的時刻,韓袞的到來立刻使困局轉危為安。韓袞此次救援的重點,一在穩住張營的動蕩,二在保護華清郡主的安全,這是來時趙當世百般叮囑過的。而在路行雲與郭名濤的見證下,趙當世的擔心算是可以告一段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