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章一百三十三章 當時七夕笑牽牛(下)(2 / 2)

唐殘 貓疲 6886 字 2024-04-20

此外,新占領的河東/代北方麵雖然還沒有什麼新變化,但是在得到了河中地區鹽池產出的關鍵性原料配額之後,再加上河中地方同樣也產石炭的緣故(今山西運城的淺層礦藏)。關於關內新興工業體係及其配套工場的布局,也就可以就此相繼上馬了。</p>

比如,作為如今為數不多需要周淮安親自過問的攀科技樹項目:在煤炭煉焦過程當中通過冷凝塔收集到的氮化物,在經過與生石灰和堿進行置換反應,就可以得到粗製的氨水了;而這種氨水作為技術前置的用途極廣。</p>

除了軍事方麵作為火藥/發射藥/炸藥的添加劑之外;既可以作為外科殺菌藥物來進行調配,也可以在農業上進行滅害殺蟲化處理,同時更是後世農業生產增產的大殺器——尿素的前置基礎。</p>

此外,在萃取煤焦油的過程當中,無意獲得了一種粉紅色的雜質;也就是苯酚,又名石炭酸、羥基苯,是最簡單的酚類有機物,一種弱酸。然而,苯酚本身具有一種原漿毒性;能使細菌細胞的原生質蛋白發生凝固或變性而殺菌,而成為早期醫療手術當中最好的消毒劑之一。</p>

更關鍵的是苯酚和濃硫酸一起反應之後,可以生成一種黃色的化學染料——三硝基苯酚,而在近代軍事發展史當中它又有另一個更著名的稱呼——黃色炸藥(苦味酸),威力更是硝化炸藥兼化肥——硝酸氨的十倍。</p>

雖然,目前還隻是實驗室微量製備的階段,但是已經算是硝化物火藥之外的又一個預先打通的科技樹前置了。基本上隻要按部就班的在這個方向上進行不斷的試錯和排除,最終還是遲早會找出想要的正確答案的。</p>

而關於東南天竺方麵的攻略進程,廣府方麵又有新的回報。大抵就是在來自唐地的兩嶺聯軍,保扶著柏羅國(波羅王朝)的新王羅闍耶,在舊日臣民和貴族的內在呼應下,成功攻陷並且擊敗了竊據都城國都提婆城的入侵者——迦羅珠利王朝軍隊之後;東南天竺的局麵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p>

因為借助光複了昔日的大半數國土(今孟加拉國和印度比哈爾邦大部),並且擊敗了昔日世襲王舅家安奇納什氏族在內諸多割據故國地方的大貴族,這位新王拔摩帝三世的態度似乎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最起碼,他已經不像是當初那般的親近和仰仗,這些外來助戰的唐地義從聯軍了。</p>

再加上國內舊日的中小貴族和城主、番長望風紛紛來投,而聚附在其麾下形成一股不可忽略的勢力之後;對於當初將包括諸多港市在內的沿海之土,變相割讓給唐人勢力以為酬賞的行為,也是頗有微詞而不免有所暗流湧動形成了某種對外排斥的勢頭。</p>

尤其是如今的敵人已經從國內自立的諸多叛臣,變成了猶自盤踞在北麵剩餘國土上的迦羅珠利國極其附庸軍隊之後;自覺羽翼漸豐的新王拔摩帝三世,對於這些外來軍隊的借助和使用機會就變得越來越少,乃至開始變相的疏遠和保持距離起來;乃至求見和溝通的機會變得越來越少。</p>

然而這又引得義從聯軍當中,那些先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的海商世族和結社的普遍不滿。因此,當半個月前例行返回廣府的船團,在滿載而歸各種天竺物產和外域寶貨的同時,也帶來了當地聯名請命,希望能夠在適當的時機下,對於可能忘恩負義翻臉成仇的行舉進行懲戒和反擊。</p>

因為,這位由東土聯軍所保扶的番君,已經確定了迎娶位於南天竺之地的另一個大邦國——朱羅國(注輦國)的公主為後;另一方麵,雖然已經收複了昔日柏羅國崇法時期,所修建的大型寺院——超戒寺和飛行寺,但是他卻拒絕了東土義從聯軍繼續向摩伽陀國故地進兵,而收複那昔日天竺佛門最高學府——爛陀寺的請求;</p>

然後,他又再度否定了由來自東土的僧團,重修和主持這兩大佛門(大乘和密宗)祖庭的建議;而由改任以本地僧眾進行管理和維護。甚至還宣布了令佛徒與婆羅門徒共尊王室的國策;這就更加激怒了那些從東土追隨他前往天竺複國和傳法、再興佛門為己任的各家僧徒。</p>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似乎有多方勢力,都要摩拳擦掌的想要在將來迎娶外國王後的婚禮上,有所做出一番大新聞來了。然而這其中的厲害乾係千算萬算,最關鍵的還是離不開來自母國方麵,作為始作俑者的太平軍大都督的支持和認同。</p>

畢竟,在這些海外義從聯軍當中,最能打也最為精銳的核心序列,還是來自廣府編練的人馬;同時他們從天竺所獲的戰利品和領地出產,也需要運回交州、廣府等地,才能獲得相應的收益,並且籍此從國內獲得源源不斷的補充和資源的反饋。</p>

當然了因為隔著東西之間的海路和南北陸路,這一來一去何止數千裡的距離,真要讓周淮安的指示具體落實到當地去,怕不是要經過個半月到數個月的延遲,也許早就黃花菜都涼了。因此,他也隻是在宏觀層麵上予以有限的表態和支持,同時在大方向進行指點一二而已。</p>

對於,廣府方麵的態度相對保守的多,大抵是坐視其成敗好了;反正輸贏都無損於國內的大局,但是這些海外商家、大族勢力,所表現出來自行其是的傾向,卻是不值得鼓勵和長其風氣的。但是周淮安卻是不以為然,甚至讓人當場草擬了一份口諭,隱隱批評了這種小農本位下的控製欲和目光短淺。</p>

因為這是關係到日後新朝對於海外拓植和擴張事業的試點,所以迫切需要一個足夠規模效應的成功範例,來作為這一切的引領和開端起始。當然了,作為相應的表態廣府方麵也要換個安排一個掌總和協調的具體負責人了。</p>

畢竟,當初有心進取的人才和誌士大多數都隨著太平軍的征戰腳步,而相繼北上中原而成為散布在五道十二路,不,現在在是八道十五路各地獨當一麵,或是治理一方的大小負責人了,因此剩下來在廣府這個地方,基本是一些相對平庸和守成,或者乾脆就是變相養老之輩了。</p>

</p>

</p>:,,.,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