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軼在一邊聽到他們這番對話,便忍不住插嘴道:“村長,能乾的活太多了,您如果去沿海的大城市看,那些工廠裡,工地上,還有市場、各種小店,都有我們農民兄弟在工作。雖然城裡確實沒有田給我們種,但大家隻要肯學、肯賣力氣,找到工作就不難!農民工進城,是現在一大趨勢。”
楊軼這個在外麵闖出名堂來的“自己人”,說的話還是比較有分量的,他說完,旁邊幾個村民都陷入了沉思。
其實,楊軼過年時候回來,也是走入了思維的死胡同。一心想著修路,修好了路,大家就有了出路。
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現在墨鶴年的一番話,倒是讓他豁然開來,才思如泉湧。
隻見他頓了頓,又接著說道:“當然,不是誰都想進城,我們在村裡,還可以做其他的生意!隻要從田地裡解放出了勞動力,我們就可以把這周圍的大山、河水給利用起來。”
“怎麼利用起來?”相比起把村裡的後生們往外趕,思想相對保守的董其對楊軼的這個主意更感興趣。
“我們村附近幾個小山頭都是可以承包下來的。在荒山上,我們可以種果樹,或者種茶樹,這些都是經濟作物。”楊軼說道。
這時候,村裡幾個村民也七嘴八舌地說了起來:“我覺得這個想法可以,種茶樹,聽說華河村有人就是賣茶葉發了財。”
“具體適合種什麼,我建議大家可以請農科所或者農業大學的專家來做個實地調研,看我們這裡的水土的酸堿度,還有氣候,適合種什麼高價值的農產品。”楊軼說道,“花點錢,可以少走點彎路。”
“而且不隻是種果樹、種茶樹,在山上、果園裡,我們也可以養雞鴨,放在果園裡散養,這種走地雞,在城裡可以賣出很高的價格!而且雞鴨的糞便還可以做肥料……”
楊軼侃侃而談,似乎搶走了墨鶴年的風頭,但墨鶴年不以為意,他跟楊崇貴用著得意的眼神看著楊軼,覺得楊軼受到村民的擁護,他們也是臉上有光。
“現在村裡不是也準備修大路嗎?以後咱們種的東西,也不愁賣不出去!”有個村民興奮地說道。
“那村裡的田地怎麼辦?誰來種田,誰去承包山頭?”董其還比較冷靜,他問到了關鍵的問題。
墨鶴年的經驗終於可以派上用場,隻見老爺子操著一口寶島腔,說道:“村裡大家的田可以集中起來,組建一個公司,交給一些人統一管理,機械化種植,機械化收割,賺的錢,扣掉他們管理的酬勞,剩下的按照田地的比例分給各家各戶。至於其他人,騰出來的精力,可以按照小楊說的,進城、包山都可以,各憑本事。”
楊軼也表示自己可以借錢給村裡購置足夠的農用機械,這錢當然不是有借無還,楊軼不能總是當慈善家。讓村民們養成了事事都依靠楊軼的壞習慣可不好,他們必須學會自力更生。
村裡土地的收入,其中一部分也需要分期償還借款。但相信那個時候,村民們自己的收入增加,一個個富裕起來,也不會再在意這點小錢。
“我覺得村裡還可以成立一個貿易公司。”楊軼補充道,“無論是田裡的農產品,還是山上種的水果、茶葉,又或者是大家平時進深山弄得一些野味,如果叫人來收,價格肯定是被壓低,很吃虧,我們可以自己搞個貿易公司,把村裡的產品賣出去,爭取更大的利益。”
楊軼還沒有說得很透徹,他其實可以在撒哈拉網上商城上幫他們打通銷路,直接做到c2c的。不過現在時機還不成熟,最好是讓村民們自己摸爬滾打,讓他們學會如何銷售,然後等網上購物真正地普及到千家萬戶,再帶他們上路。
在墨鶴年和楊軼爺倆七嘴八舌之間,五道口村的未來漸漸地有了一個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