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組根據各村上報建材數目,全區調配,各種建材源源不斷的運了過來。
這次灘區重建,農民的智慧得到了充分發揮。都想乘機多要宅基,特彆是家中有成年男孩的。
建材供應充足而且價格便宜,建築隊也不用自己操心。儘管去年發大水,各家財產都受到了巨大損失,存款還是有一些。
自家沒有找親朋借,沒有現錢借梁檁,千方百計的打兌,也要借機把房子建起來。
條件好的建完整的院子,主房配房加院牆一塊建。條件差的隻建主房,條件再差的先建配房,各種情況都有。
好多人家為了成年的兒子好找對象,給孩子建套完整的院子,自己隻建配房。
彆管先建什麼房子,都是按照規劃進行,整個村莊看過去,橫平豎直,規規矩矩,高低一致。
清一色的磚瓦房,就連門窗的規格都是相同的,不過好多人家為了多建房子,根本不按窗戶,還有的連門都沒有。
在人們的心目中,門窗以後可以隨時置辦,建房可真是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了,機會難得,最起碼買磚瓦容易。
農村建房磚瓦是大頭,灘區村莊護村林麵積大,不缺梁檁,門窗可以自己做。
十五元的建築費,人們都能接受,比起管飯的費用也不算高。建築隊能掙上錢,自己吃的差些也樂意。
各建築隊為了多掙錢,起早貪黑的乾,還學會了流水作業,前一家留下幾人掃尾,後一戶開工打夯,建設進度非常的快。
其實根本不用打夯,墊村台時,經過大型的履帶式拖拉機反複碾壓,整個村台比七五年墊的黃河大堤都要結實。
可蓋房打夯已經成為習慣,嘹亮高亢的打夯號子飄出好遠,幾個建築隊同時打夯,簡直成了拉歌比賽,今人振奮。
一個村莊十幾個建築隊同時開工,誰都想掙個先後和好孬。各建築隊都是血氣方剛的壯勞力,墊村台飆著乾,建房子都想出人頭地。
也不知道是從哪裡興起的,灘區刮起了一股送錦旗的風。
給工作組送,給指揮部送,給建築隊送。村裡送,各家各戶也送。
做個錦旗十分容易,扯上二尺紅棉布,縫上邊就做好了。找人用油漆寫上內容,再找根白木棍穿上,就算完成了。
工作組和指揮部收的錦旗多了,態度很淡定。各建築隊就比較重視了,他們認為這是最好的榮譽,收了錦旗掛到帳篷外,乾勁更足。
錦旗成了民工帳篷的一大景觀,火紅的錦旗一目了然,遠遠的都能望到。誰家的多,誰家的少,成了民工們議論的新話題。
一麵不到一元的錦旗,鼓舞了各建築隊的士氣和乾勁,加深了建築隊和村民的友誼,整個工地一片祥和。
上梁放鞭炮,搬家住新房也放鞭炮,每天都能聽到“劈裡啪啦”的鞭炮聲,灘區村莊到處喜氣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