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 成夥房(2 / 2)

隨著集體經濟的解體,各村的服裝廠卻保留了下來,現在除了深南特區,國家依然限製個人企業的發展,服裝廠成了村裡集體經濟的唯一來源。

今年麥季,國家改變了征購政策,群眾分的口糧增加了一倍,秋季收獲更是全部分到了群眾的手裡。

家裡有年輕婦女的,都想法買個縫紉機,練上幾天就能加入服裝廠,先從簡單的工序做起,一天最少也能賺一元多。

整個秋季,從事服裝加工的人數劇增,兩個月的時間,從一萬多發展到近2萬人,大小服裝廠800多個。

姥姥和大舅媽及時調整了布局,現在韓屯村的服裝廠,基本上不加工服裝了。隻留了一個組,以做樣品為主。其他人都成了質檢員,分彆負責檢驗質量。

今年童裝熱賣,款式種類也多了起來,各種漂亮的童裝上市就被一搶而空,不過做工都比較簡單。

韓屯村每天的人流量那叫個多,拿貨交貨的,加上送鞋墊和布鞋的,每天都在百人以上,中午飯就成了問題。

張集公社的群眾離家近,中午就能回去。可是,其他公社的人,離家較遠,半天的時間根本回不去。

加上天氣涼了,這麼多的人,在誰家搭夥都是問題。關鍵是韓屯村的人都有自己的活計,忙起來自己家的飯都顧不上做。

二萬從業工人,每天給韓屯帶來二千元的管理費,這可是筆大收入,村裡對這些人的吃飯問題也開始上心了。

經過大夥幾個晚上的商議,決定在村裡成立夥房,每天中午做一頓飯,就是簡單的一個大鍋菜。

村裡的饃房也提前開始,來人自帶乾糧的,就給她們溜熱。

夥房和學校裡的夥房合並,桂蓮和“小老媽媽”兩個人負責做飯。

夥房設在服裝廠的最後一排,挨著村裡的東西街。兩間夥房,三間餐廳,夥房和餐廳之間用玻璃窗隔開,留著一溜推拉窗口。

餐廳裡擺放著兩排長方形的桌子,四周配上長條凳子。統一的大瓷碗,靠南牆一排自來水管,方便大夥洗手刷碗。

餐廳內還配備了一個50升的保溫桶,裡麵盛滿了開水,就餐的人隨時可以喝到開水。

“小老媽媽”把親家接了來,幫著看孩子,做家務。王蘭芝自然是沒意見,她們娘倆的關係更好了。

大夥和“高高三”開玩笑,問他:“老高叔,你們家的兩頭驢咋栓一個槽上了?”

韓屯村的肉食廠,肉和油都便宜,而且方便,隨時都能購買。“小老媽媽”和桂蓮的手藝都好,做的菜聞著就香。

一毛錢一份素菜,二毛錢一份肉菜,村裡的人時間緊了,特彆是家裡沒老人做飯的,中午就不回家做飯,在夥房買著吃。

住在村醫院的病人,也不自己做飯了,跟著夥房打飯吃,不過他們用自帶的碗筷,端回到病房去吃,刷碗筷也在醫院那邊。

饅頭就用小麥換,也不用蒸饃了。自打饃房開始了,村裡人基本都是換饃吃,很少有蒸饃的了。

:。: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