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多
了。第一項就是宮城外圍園林開放的售票,這都是內務府負責的。光是這一項,內務府就占了一成的分紅作為酬勞。而其中的一半是歸於皇帝的私庫,三成是歸於皇家的私庫,剩下的一成則是分到了後宮的私庫中。而後宮的私庫中,養著的就是太後,皇後以及劉芳等一眾後宮嬪妃。
另外,從布匹的分類,宮中物品是分了進貢與宮製兩種。
進貢的就很好理解了,外頭進貢來的,需要用錢買。
在晉朝,皇家使用的東西是真的最最頂尖的。無他,就是因為曆代的皇帝都不差錢,東西好,就賣的上價。再者,能夠進貢的物品,光是皇家禦用的名頭就可以讓商家得利無數了。所以,至今,進貢的東西都是非常好的,哪怕地位嬪妃用的,也比外頭的要好很多。這就是皇家的體麵。
而進貢這一塊,在晉朝,內務府中並無貪腐的情況,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內務府的人都不差錢。
前麵說了,內務府兼管著幫皇帝在宮外經營生意,每一項生意的經辦人,從上而下,有一個算一個,都能因此而得利,自然而然就不需要從彆的地方貪腐了。
就算有那麼幾個貪得無厭的,慎刑司也不是吃素的,根本沒人能夠做到無人察覺。
至於聯合起來欺上瞞下?以後是不知道了,反正現在是沒有這樣的情況的。
因此,進貢的所有物品,都是貨真價實,分發份例的時候,這些內務府的人也沒有克扣的必要。
說完進貢,那還有宮製。所謂宮製的物品就是宮中的司造局,司製局以及司繡局聯合製作的所有東西。大到園林房屋,橋梁道路的建造,馬車,用具,布匹首飾等等,都有各自的工坊,從這些工坊出產的產品分為皇家禦用,與對外銷售兩種。
還是那句話,最頂級的,一部分送進宮,作為皇家禦用,給皇宮裡頭的人用的。一部分就是直接放到外頭去拍賣,賺來的銀錢就按照前頭所說的那樣,一半歸於皇帝的私庫,三成歸於皇家的私庫,一成歸於後宮的私庫,再有一成就是內務府的了。
因此,內務府上下的人,其實都很有錢。畢竟這負責的事務多了,怎麼的,也都能分到不菲的分紅。
再就是,晉朝的俸祿也高,作為內務府的官員,真的沒有必要再去貪腐。
晉朝的內務府中的官員並不是侍監,或者說,並不是後世所想的那種去了根的男子,而是真正的男人。
進了宮之後,劉芳才知道,為什麼後宮極少侍監。皆因為這個世界的侍監就是正經的男人,隻不過服了秘藥,在後宮之中的時候,給後宮嬪妃跑腿。而且也隻有一宮主位,才有那麼三兩個這樣的人,日常負責的都是對外的事務。為的就是打理宮妃在宮外的嫁妝產業。
至於低位的嬪妃,是沒有侍監的。
後宮中也基本都是女官為主,內外分明,兩者並不是一處的人。
大概隻有內務府,慎刑司中才會兩者都摻雜著。其他各宮,哪怕是皇後宮裡,侍監就是侍監,管著的都是外頭的事情,宮裡的事情都是交給宮中嬤嬤,各宮掌司,尚宮局的掌宮等人。
自然的,作為主位的常氏,裴氏身邊的人也是如此,任何人都沒有例外。
而從宮中的這一整套複雜嚴謹的機構人員看,就知道整個晉朝的製度其實是相對完善的。
縱然是有漏洞,那也不多。總體而言,這樣的製度是相對公平,也相對有序。
當然,尊卑上下,這還是無法避免的。
說了這麼多,就是表明,晉朝的皇家有錢,皇帝也有錢,國家更是有錢。
劉芳就覺得,光是把自己的私庫都填充的滿滿的,這晉朝的皇帝都是做生意的一把好手。既然懂得做生意,那自然的,國庫中的銀錢就不會少。
事實上也是如此,晉宣帝為什麼想整頓吏治就可以整頓?不就是因為國家有錢嘛,他可以一邊慢悠悠地分化朝堂勢力,一邊繼續做他想要做的利民政策。反正是治國收權兩不誤,有錢啥都好說。
再者,這政/治整頓還是與彆的不同的。晉朝並不是一個因為吏治渾濁而影響了國力的國家,恰恰相反,整個晉朝其實都是充滿了活力,也充滿了朝氣,正是蒸蒸日上的時候,國富民強,並不是一句空談。
隻不過,晉宣帝是一個目光遠大的人。他知道,自己這一代帝皇如果不做出改變,那之後的繼任者就很難再去打破現今的朝堂格局。而任何時候,
長久固態的格局都不是什麼好事。
遇上清明為國的臣子,那自然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哪怕這個皇帝傻乎乎的,也能讓晉朝繼續繁榮下去。可萬一未來,遇上了某些野心家,那這個國家就真的是岌岌可危了。
人治的國家就是這個樣子的。晉宣帝早就看穿了這樣的弊端,他現在想打破的就是固有的朝堂格局,重新整頓,再兼並法治,人治,仁治三者合一。
不能說一定是對的,但現在看,這樣的改革對於晉朝是有好處的,利於未來國家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