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平這句話仍帶著以往的傲意,可話中的含義與以往截然不同。
他竟變相答應了入曹任仕的要求。
曹丕毫無真實感地消化了這個消息,突然情真意切地道:
“禰兄,司空年事已高,你……且輕一些氣他。”
鄭平設想過曹丕的反應,可他沒有想到,曹丕在接到他投名暗示之後,第一句話不是表示驚愕激動,也不是質問懷疑原因,更不是“曾經的你對我愛搭不理,現在的我讓你高攀不起[1]”,而是帶著少許內涵意味的“請你看在曹操年紀漸大的份上,輕一點氣他”。
不說“不要再氣”,也不說“少氣”,而是“輕一點氣”……這個靈性的用詞,即便是作為小半個罪魁禍首的鄭平,也不由開始反思自己對曹操父子的精神傷害是否過於嚴重。
他深切地開始反思,但並不悔悟:“二公子多慮。我待司空如長兄,偶有些許口角爭紛,亦是拳拳手足之情,何來氣他之說。”
曹丕沒有辯駁,內心卻是吐槽充盈:
這叫什麼手足之情,是斷手斷足之情吧?
鄭平沒有再在這個話題上多說,轉而問起另外一件事。
“今日在司空府外,我見到巨鼓,卻未見到鼓槌,這是何故?”
聽到這句話,曹丕腦中出現一瞬的飄忽感,自然而然地轉開目光,岔開與鄭平對視。
根據滿滿的求生欲,他當然不會告訴鄭平真相:
各衙的鼓本是為了緊急聚集人員所用,自從禰衡上回鬨出了一場“擊鼓罵曹”,把衙門前的大鼓敲得震天響,鼓音伴隨著新奇脫俗的謾罵之語傳遍整條街巷,繞梁三尺,餘音不絕,每次曹操從外麵辦事回來,經過那麵鼓下的時候,都忍不住想起那天的擊鼓聲與罵聲。
後來,曹操下了命令,讓人把敲鼓用的鼓槌藏在門房處,由門房把關,如果有人想要敲鼓,則必須由門房仔細核定身份,確定身份無異,且有正規理由後才能把鼓槌交給他。
並特意標注了一點:若來人是禰衡,絕對不能把鼓槌交出來。
為了避免節外生枝,曹丕找了個彆的理由:“鼓槌被木蟲蛀蝕,已拿去重修……”
說完不免產生新的頭疼:禰正平已注意到鼓槌,下次經過司空府的時候會不會看那鼓槌在不在?若是不在,豈不知道自己騙他?除非回去就讓門衛把鼓槌掛回去。可要是就這麼把鼓槌掛回去,他爹(曹操)那邊怎麼交代?更何況……要是讓禰正平看到那隻鼓槌,萬一他心血來潮,再次起了“擊鼓罵曹”的興致怎麼辦?禰正平好端端的怎麼會注意到門口那麵鼓旁邊有沒有掛著鼓槌,莫非他今天就起了興致,想要敲一敲,罵一罵?
恐怖的疑問如雪球般越滾越大,曹丕隻想找個話題帶過此事,把鼓和鼓槌從鄭平腦中清理乾淨。
他還沒來得及付諸實踐,就聽鄭平不無遺憾地道:“如此,倒是無法擂鼓了。”
一聽鄭平果然想要擊鼓,曹丕心中立即拉響警鐘。
鄭平注意到他比剛才緊繃了一小絲的脊背,早已將事情的前因後果摸得七七八八。
他特意道:“沒有鼓槌倒也不妨事,可以找個看不順眼的人,拿他的頭當槌,照樣能將衙鼓敲得震天響。”
鄭平這番話恰好切中曹丕不為人知的夢境,讓他回想起夢中被某狂士支配的恐懼,抑製不住地打了個寒噤。
隨即曹丕想到,他與禰衡沒什麼恩怨,相處還算有驚無險,這“看不順眼之人”,指的自然不是他,而是曹操。
曹丕心有戚戚焉地在心中給自己老父默默點了個蠟。
他終究不好再在這個話題上接茬,忙借著前方疾跑而過的一隻獵物,赫然道:“前方有一隻雲獐,我們且比試一番,看誰先獵中它。”
說完,揚鞭策馬。
曹丕所駕之馬飛一般地衝了出去。
鄭平見曹丕如此心急,沒有與他爭搶,而是又一次折了箭鏃,握在手中,隨即打馬向前,往獵物出現的地方趕去。
可他隻夾了一記馬腹,便覺情況有些不對。
他並未揚鞭,隻用正常的馭馬之術駕馬,馬沒有收到彆的刺激,卻像是被什麼激出了脾氣,顯出幾分躁動不安。
鄭平正試圖讓馬平靜下來,電光火石之間,他想起曹丕那匹飛一般衝出去的黑馬,立時目光一變,駕馬往曹丕消失的方向趕去。
本章共3段,你正在(第4段)
本章共3段,你正在(第5段)
本章共3段,你正在(第6段)
本章共3段,你正在(第7段)
本章共3段,你正在(第8段)
本章共3段,你正在(第9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