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第 96 章(2 / 2)

國公夫人日常 嘻嘻99 10484 字 2024-03-27

等隨著婆家及夫婿回了祖籍後,王芳的那些舅父和姨母們除了家裡有喜喪事,讓她送禮時才會打發人給她送信。

其餘時間從不聯係她。

王芳看清了她們的麵目後倒也不生氣,隻是按照規矩走禮便罷了。

讓王芳感到欣慰的是,雖然家裡因為公爹致仕,家境變的艱難了。

可是夫婿肯用功讀書,孩子們也都懂事體貼,且她和婆母相處的也不錯。

她本就是個隨分守時,知道滿足的人,見生活遂意,自也安分守己的在婆家過日子。

此次隨著夫婿回京,她按照禮數,帶著夫婿孩子們逐一拜訪了父族母族的人。

她父族的那些人倒也還好。

雖說她那幾個姑母也都生了雙富貴眼,可她伯母是個心思正派的婦人,有她伯母坐鎮,她父族的那些婦人倒也沒當著王芳的麵說什麼酸話。

可王芳母族的那些婦人們就沒有那麼省油了。

王芳上門時,她們或是說京裡哪家女子的夫婿考了許多年的科舉都沒能考中,或是在王芳及隨姐兒和她們說話時,故意撫觸自己的首飾,還問王芳她家是不是日子過的太艱難了,不然為什麼她們連個像樣的首飾都沒有。

還有人甚至做出一副為了王芳好的樣子,讓王芳勸勸她夫婿讓她夫婿不要再科舉了,說再讀下去也是費錢。

王芳早就習慣了她們的尖酸刻薄,對這些風涼話自是不放在心上。

可隨姐兒卻是年齡尚小,且自小生活在和睦的環境中,初聽這些話後臉色漲的通紅。

王芳就借此教育她,告訴她這世上自來就是如此,不然也不會有人寫出世情薄,人情惡這樣的警世良言。

她讓隨姐兒想開一點,不要與這般人計較,過好自己的日子才是本分。

隨姐兒其實是個寬厚的性子,隻是初聽不習慣這些話而已。

如今被母親這麼一勸解,她就覺得能通過此事看清誰是真的值得相處的,誰又是需要假意待之的倒也不錯。

此次王芳的那些親戚們聽說隨姐兒和安國公的族侄定下了親事,且李浩新家之所以相中了隨姐兒,一是覺得隨姐兒確實不錯,二來則是因為安國公夫人與王芳是幼時的玩伴。

王芳的這些親戚們都是經了事的婦人,她們自是能想明白,那家人之所以取中隨姐兒,就是想要加深自家與安國公府的聯係。

而安國公夫人本就與王芳親厚,如今隨姐兒嫁給了安國公的族侄。

那位安國公夫人一定會護著隨姐兒的。

有安國公府的主母保駕護航,隨姐兒在整個李氏宗族的地位自也不會太低。

這麼一想,王芳的那些親戚們就又是嫉妒又是不甘。

她們壓了王芳家那麼多年,又取笑了王芳家那麼多年,又怎會心甘情願的看著王芳家借著安國公府的勢力再次崛起了呢?

因此在去王芳家道賀時,王芳母族的女眷們就說了些陰陽怪氣的酸話。

隨姐兒隨母親送走那些親戚們後,回來氣的直抹眼淚。

王芳見女兒如此模樣,自然很是心疼。

等女兒哭好之後,她就拉著她的手,溫聲勸慰她。

她對隨姐兒道:“她們壓了我們家這麼多年,自是不願意看到我們家起來。你現在雖然嫁到了安國公府,可你父親還未取中進士,你兄弟也未考中秀才,那些人家總能在一些地方找到咱們家的不足來取笑咱們。”

隨姐兒聽完母親的話後,豁然開朗。

自那以後,她再也不將這些陰陽怪氣的話放在心上了,縱使有時會因為被人當麵諷刺,心生波動,可不過一會兒也就過去了。

她自嫁到了安國公府後就一心侍奉婆母,相夫教子,其餘閒事一概不管。

老太君和老夫人冷眼看了她一段時間,見她行事妥帖,心思正派,自然越來越喜歡她了。

老太君就對魏若道:“離恒哥兒和毅哥兒成親還有一段時候,依我看,你不如把隨姐兒叫過來幫你料理族裡的事情。她夫婿本就在前院幫咱們家管著莊子上的事,且她家又和咱們家離的近。這樣一來你也可以鬆快一些,咱們家也可以補貼族人些家用。”

魏若聽後自然應允。

像他們家這樣的世家大族,本就對族人有照料的職責。

又因為家族事務繁多,隻憑借宗婦一人根本做不完,所以宗婦們就會從族裡選出一些與她親厚又能乾的婦人,幫忙料理族裡的事務。

魏若之前之所以沒有從族裡選人幫忙,是因為李家的宗祠在陽溯,宗族裡大部分與祭祀有關的事務都由在陽溯的幾位長輩負責。而跟著老太君等人住在京城的族人較之陽溯要少,自然事情也要少一些。

魏若覺得這些事情倒不需要費什麼心思,且她在族裡沒有相處的太親厚的婦人,因此便也沒有從京城族中找人幫忙。

如今隨姐兒既嫁過來了,倒也能為她分擔一些了。

隨姐兒的公婆之所以相中了隨姐兒,一來確實如她婆婆所說,她無意間看見隨姐兒覺得這個女孩人品甚好,二來也是盯住了幫宗婦打理族中事務這門差事。

她公婆覺得夫人既與隨姐兒的母親親厚,那她對隨姐兒自然也會與彆個不同。

若是隨姐兒嫁到了她們家,那麼她家就有與彆家爭搶宗族差事的一拚之力了。

如今她們見一切果如她們所料,她兒媳憑借著與夫人的關係拿下了這門差事,她們家在族內的地位也因此上升後,自然心滿意足。

至於其他在京內的李氏族人縱使有些不滿,可看在老太君的麵子上也不敢說些什麼。

那些族人們隻好對隨姐兒的婆婆說些酸話。

隨姐兒的婆婆也是個通透的性子,她自知自家已經得了好處,自然不會和那些族人們爭辯。

無論族人們說什麼,她都隻低著頭不說話。

長此以往下去,那些族人們也覺得沒意思,便也不說了。

自隨姐兒幫著魏若處理族中事務後,就常帶著丫鬟們來安國公府理事,她和老太君、老夫人以及魏若等人的關係也越發的親近了起來。

老太君和老夫人以及魏若等人也時常補貼她些東西。

隨姐兒婆家的日子也越過越紅火。

隨姐兒的婆母知道她們家之所以有此機緣,全賴魏若和王芳的關係,且隨姐兒的父親彼時已經取中了進士,她弟弟讀書也很有資質。

因此隨姐兒的婆婆並不像一般婦人那樣防著兒媳的娘家,反而經常打發下人往王芳家送東西。

王芳也是個知事的性子,隨姐兒的婆婆打發人送銀錢她並不肯接,可要是送些吃食或是書籍之類的東西,她就肯接了。

隨姐兒的婆家也因此更高看王芳一眼了。

兩家的長輩都是知理的性子,且兩家的子孫也都是踏實肯乾的性子,這日子自然越過越好。

老太君和老夫人等人眼看著王芳家和李浩新家就這麼起來了,自然心中感慨。

老太君就對魏若道:“可見這日子是人過出來了,這些事咱們以後要說與晚輩聽,讓他們知道就算日子再苦,隻要家裡人都明白事理,踏實肯乾,這日子總會過起來的。”

魏若也深以為然。

她自嫁到安國公府後,看到了不少人家的悲歡離合。

那些能把日子過好的人家,無一不是明白事理且踏實的人家。

而那些過不好日子的人家,則各有各的缺點。

魏若便把她的這些感悟記了下來,預備著以後說與子孫知道。

李浩淼在無意間看到魏若寫的這些人情道理後,就說這其中有些道理可以寫到李氏的家規中,以備後人警戒。

寫家規這樣的事情,在家族中一向都是男人的職責,魏若自也不理會這些事,隻讓李浩淼自己去和族老們商量。

李浩淼自己在書房寫了半響,隨後又拿著他寫好的東西去了老太君那裡。

老太君見他補充的這幾條家規都是合情合理且又與家族有利的,自然十分的支持他將這幾條添進現有的家規裡。

自此,李氏家規在李浩淼和魏若這一代,就又新增了幾條家規。

這些家規也對後世的李氏子孫們影響甚遠,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