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龍潛於淵49 官員考核製(1 / 2)

見到那河內太守, 法正道,“張極已經交代了一切,陛下也已經看過供詞……”說道關鍵之處, 他故意停頓, 這讓本就沒底的河內太守愈發忐忑。

“他說了些什麼?”河內太守連忙追問道。

“他說你才是始作俑者, 而他隻不過是被你蒙在鼓裡。”法正將袖中他偽造的口供拿出,“恐你不信,我特地將張極親手寫的供詞拿了過來。”說完將供詞從牢房外遞了進去。

拿到供詞的河內太守急忙展開逐字逐句看了起來, 他的表情由最開始的急切轉變為憤怒。

“一派胡言!張極他說謊!他以為把一切罪責歸咎於我他就可以把自己擇出去了?!”他明明隻是負責將難民驅趕到彆處以及殺了一些不配合的刁民。這事張極也沒少參與, 而且為了拉攏張極, 他還舍了一大筆錢財!

現在張極想把一切罪過都推到他身上?做夢!他要死那張極也彆想活!

法正見他反應如此劇烈, 心中便有了底,輕笑一聲, “那你有何證據?莫不是想要活命故意編造的謊話吧?”

“我手上有張極收受賄賂的證據, 足已證明我所言非虛。”河內太守一咬牙將底牌說了出來。他也不傻,這種要命的事自然是會留下證據以防事後張極過河拆橋,沒想到還真用上了。

等河內太守說完, 法正立即差人去拿證據, 而他則回了司隸校尉府找張極。

見到張極,法正故技重施, 而在張極看過他偽造的供詞後反應和那河內太守何其相似。

“撒謊!法校尉,他撒謊!不是我出的主意!我沒那個膽子!”張極情緒激動, 努力為自己喊冤。

法正看了他一眼, 不改神色, “那你且將自己知道的都說出來。”

張極沉默了,思索片刻,心中已經有了答案。“河內太守是主謀。”那天的情形仿佛出現在眼前, “那天河內太守來找我,給了我很多錢,也不要我做什麼,隻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好。”

“然後你就同意了?”

張極不好意思再說,隻是點點頭,算是默認。

法正被他給氣笑了,“張極啊張極,你好歹也是中常侍,常年在宮中侍奉,什麼奇珍異寶沒見過?你就缺這點錢?”

為了錢陪上自己的性命和數萬百姓的性命,活該天子氣得要將他碎屍萬端。

張極彆過了臉不敢看法正,或是羞愧,抑或是自己也覺得自己愚蠢。

在法正準備走的時候,張極叫住了他,“法校尉!陛下他會再給我一次機會嗎?”

法正停住了腳步,沒有說話,隻是回頭看了他一眼,便不再停留。

法正沒說話,但他那個眼神已然說明了一切。張極仿佛被抽乾了力氣,再也站立不住,他知道,他算是完了。

他還記得臨行前算他半個前輩的陳泰還特意來提點過他,陳泰跟他講,像他們這種舍掉男人尊嚴和後半輩子子孫滿堂來博一輩子榮華富貴的閹人來講,天子是他們唯一的依仗,而他們也是天子最信任的人。

他們可以做錯很多事情,唯獨不能欺瞞天子。得罪了朝臣,天子會為他們兜底,但背叛了天子,他們就會死無葬身之地。

他對這個能力不如自己卻什麼都要壓自己一頭的內廷總管很是不屑,以為他心懷不軌。如今看來,這個他一向看不上的陳泰才是活得明白。

他以為自己比那個滿臉寫著窩囊的陳泰強得不止百倍,現在他才明白,他連陳泰的影子都夠不著。

這一刻,他真的後悔了。

*

要查明整個案件的真相並不複雜,複雜的是事件背後縱橫交錯的利益關係。但隻要有一個人不在這個利益網中,事情進展便會變得相當順利。

法正用了不到五天時間便將拖了好幾個月的河內太守案件全部查清。

而與卷宗一同呈遞上來的,還有彈劾廷尉崔溫的奏疏以及他在負責整個案件過程中徇私、不作為、陽奉陰違、瀆職等等罪名的證據。

看到疊起來比劉謝手掌還厚的證據時,劉謝都蒙了,法正這是真的往死裡整崔溫,不給人留一丁點兒活路。

不過這恰合她的意,順水推舟,便將崔溫罷了官,讓他回清河種地去。

而本案主犯張極、河內太守於十日後腰斬於東市。張極沒有家眷,便隻處罰一人。至於那河內太守,劉謝送了他一個三族歸天套餐,沒誅他九族已經算劉謝仁慈了。

處理了主犯,接下來是清算河內太守背後的勢力——王允一黨。

王允為官幾十年,連司徒都做了十幾年,門生遍布朝野上下,劉謝不想看到第二個袁氏。

雖說王允並沒有造反的心思,可他有撼動朝廷的能力,辭官回鄉,安頓晚年,是她給王允最好的選擇。

人嘛,老了,就該把位置讓給年輕人,給年輕人更多的機會。

至於這個算不上太年輕的年輕人,便是鐘繇。於是鐘繇在他人生第四十七個年頭,終於當上了三公之一的司徒。

劉謝讓鐘繇上位,實則是為了拉攏他們背後的潁川士族。她要讓這些喜歡兩頭下注的士族看到,她才是更有潛力的老板。

而她也借助這件事,做了一個重大決定——裁撤冗官。

這年頭,但凡有點關係都能舉個孝廉,可謂官滿為患。而這群人裡,大多數都是不學無術的混子。對於這群占著茅坑不拉屎的人,劉謝早就想動手給真正有實力的人騰位置。

於是她一早就去了尚書台見了荀彧。

“陛下的意思是……年終考核?”考核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太學學生就會經過考核再委以官職。可是考核所有官員……卻是聞所未聞。

不論地方,單說雒陽,整個雒陽城中大小官員不下萬餘人。要組織一場數萬餘人的考核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劉謝點頭,“就是年終考核。不僅要考文化知識,還要考核KPI。”

“敢問陛下何為KPI?”荀彧對這個從來沒聽過的詞十分陌生。

劉謝想了想,解釋道,“就是每個官員在一年內所要完成的任務。”怕荀彧不理解,她舉了個例子,

“就拿文若你來說吧,你是尚書令,負責的是整個朝廷大小文書的起草與發布。那麼這個KPI對你而言就是一年內完成了多少文書的起草、發布,以及文書的質量、效率等等。”

荀彧聽懂了,這確實是篩選官員合格與否的好辦法,但他又有疑問,“那武將那邊如何考核?”

武將和文官不同,他們中很多文化水平堪憂,充其量隻認識字,若是讓他們提筆寫字,大半人得被罷免。但若以功勳作為考核標準……似乎也不太行。

對於這個問題,劉謝早就想過了。因為武將那邊大家的文化水平參差不齊,所以隻能……

“那就分級考核。”

“不認字的年底考識字,識字的年底考核兵法、排兵布陣。當然這隻是書麵上的。”她又補充道,“武將考核的重點在自身武藝和統兵能力上。所以朕打算年底舉行一次實戰演練,所有將領都要參加,最後再排名。文若你覺得如何?”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