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三章 工坊步入正軌(1 / 2)

自從第一匹棉布織出來後,之後的速度就快了起來。

織棉布對於族裡娘子們來說不是難點,難點在於對棉花的處理。

不過有了林婉婉提供的紡織工具,棉花去籽的難關也不存在了,攪車的出現大大提高了軋棉工效。

紡紗也有林婉婉拿出來的腳踏四錠紡車提高工效,所謂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句話再對沒有了。

再勤勞樸實的織女,其工作效率也比不上擁有先進工具的懶人。

林婉婉其實原本還考慮過要不要弄珍妮紡紗機,後來想想還是沒弄。而且珍妮機也有缺點,紡出來的紗比較細,很容易斷。

珍妮紡紗機的出現,標誌著工業革命的開始,是另一時空真正意義上的近代機器,把人的雙手從勞動中解放了出來。

但現在還不到這個時候,第一是鄮縣的棉花總產量不高,第二是負責紡紗的人工很富餘。

就讓娘子們在工坊裡多花一些時間,紡出更結實有韌勁的紗吧。既提高了質量,又能讓娘子們多拿幾天工錢,也沒什麼不好。

等以後棉花的產量上來了,族裡的孩子們知識量也上來了,時機合適了,林婉婉直接考慮上卷軸紡紗機。用水力替代人力,既能克服珍妮紡紗機的缺陷,又節省了人力。

目前就還是先用手工慢慢來吧,手工也有手工無法替代的優點。

珍妮機紡出來的紗過細易斷,卷軸機紡出來的紗又過粗不精致,而腳踏四錠紡車就沒有這兩個缺點,它的缺點是效率比前兩者低很多,但現在林氏工坊還不到要追求效率的地步。

畢竟棉紗多、棉布多了,市場上供大於求,價格就要低了。而林婉婉想走的是高奢路線,賺大唐貴族的錢,貴精不貴多。

染色的工藝林婉婉現在也是邊學邊教,日子簡直太充實了。

因為唐律規定了平民和賤戶除了特殊日子(比如婚嫁和上元這種大節),不能穿綾羅綢緞和顏色亮麗的衣服。

其實唐律都不用規定老百姓能不能穿,你就是放開了讓人穿,普通平民也穿不起綾羅綢緞啊。

所以走在大唐的街道上,可以看到一大片青青黃黃的人群,遠遠望去就像是一顆顆醃黃瓜。

但凡身上顏色鮮亮一點的,那都不會是普通平民了。

相應而來的,就是普通老百姓對於染色技術的生疏。

林家莊這種在大唐初期均田製下都分不了多少地,隸屬第九等連府兵都輪不上的農民,自然手藝更差。

當然了,也不是所有織女的染色工藝都差的,自己穿不了,這不還是要給貴人生產的嘛!

在姑蘇那一片桑蠶比較發達的地區,老百姓的染色手藝就會高一些了。畢竟「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此乃題外話,按下不表。

林氏工坊現在算是正式開動起來了。

雖然林婉婉的技術都是現學現賣,但架不住族人對她的盲目信任,居然學起來也沒障礙。而且族裡娘子們的技術,很快還青出於藍勝於藍,算是把林婉婉解放了出來。

不過林婉婉也沒有鬆懈,繼續學習、繼續努力,反正技多不壓身的。

收棉花的工作告一段落後,現在林家莊閉門謝客,專心致誌地紡紗織布。工坊的事情按部就班,第一批棉布預計到十月初就可以出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