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十九章 收棉花(1 / 2)

現代時空裡,林婉婉在解玉廷的餐廳遇到過一次陸守約,對方給了她一張請帖,邀請她參加他母親在海城的生日宴會。

關於這件事,林婉婉在微信上也收到過陸母的邀請,自然沒有二話。

之前收了陸母一個超級精致的鐲子,林婉婉正想著還禮呢!

禮物她都已經準備好了,相信也不會比陸母送她的差太多。就是那由珍稀的貓眼變石製成的吊墜,來自大唐宮廷匠師的手筆。

現代的事暫且按下不表,林婉婉回大唐後就著手做起了棉花紡織一條龍的準備。

第一步是把曬乾的棉花登記入庫,這一步也是除林家莊外的人最關心的一步。因為費用結算就在這一步了,之後把棉花加工成棉布或者棉花被等等成品再銷售,那就跟種棉花的人無關了。

第二步就是帶領林家莊的族人處理棉花換錢。

棉花在大唐,除了鄮縣就隻在西域和嶺南、南詔等地有種植。

市麵上的棉花都是胡商從西域運過來的,其他的城市沒有,隻有世界中心長安的西市上有,但是數量也不多,還不如直接的高昌棉布多。

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很簡單,李世民目前還沒打穿高昌,還沒有帶回高昌棉的種子,這一曆史事件要到貞觀十三年才發生。

因為沒有棉花實物,大唐的百姓自然也就不可能懂得如何處理、紡織棉花了。

那些把棉花從西域千裡迢迢帶到大唐長安的胡商,以為能大賺一筆,但實際上算上路費最多就是個勉強保本。利潤不高,商人自然就漸漸不願意帶了。

原始的棉花,大唐的漢人根本不會處理。

彆說可以棉花被,彈棉花被也是要技術的,不是隨便往被套裡塞棉花就可以了。所以單純的帶棉花過來又有什麼用?沒有買方市場啊!

但現在鄮縣就不一樣了,去年跨年那時,林婉婉就從現代弄了改良版的黃道婆紡織機一整套、軋棉的攪車一整套,對於棉花的去籽、紡線再織成布都有著巨大作用。

當初黃道婆帶著技術回到烏泥涇,幾年時間,“教他姓婦,不少倦,未幾,被更烏涇,名天下,仰食者千餘家”,可謂功德無量,是華夏紡織業的織女星、先棉神。

林婉婉如果也有黃道婆這樣的高尚情操,免費教授鄮縣所有的農婦,那她應該就能取代黃道婆,成為華夏的“織女星”。

黃道婆功績那麼大,得到了名流千古的待遇,民間的聲望極高,死後受萬民敬仰,可是活著時,朝廷對她並沒有什麼表示啊!

林婉婉不僅想要身後名,她還要生前利的。

她是個俗人,不是聖人,首先想到的是跟自己休戚相關的同姓女。先把自己家族的貧給扶起來了,再去惠及天下吧!

農村的百姓家裡,可以說家家都有織布機。黃道婆當初帶回來的紡織機不是純粹的創造,而是改良,林婉婉拿到大唐的自然也是一樣。

這些紡織的、去籽的機器,族裡的三叔公早就接到林婉婉的秘密單子,依葫蘆畫瓢做了很多架了,就為了棉花收上來後的後續工作做準備的。

蕭翀跟林婉婉定下的契約中,約定了三年後,林家莊就要將這些軋棉機、攪車、木弓、紡車、織布機等等陸續公開,並教授外姓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