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十一章 來者不拒(1 / 2)

這一場颶風直接在鄮縣登陸,雖然大家已經搶收了一批可以收的糧食,但總體來說,鄮縣的經濟損失仍然是極其巨大的。

好在因為蕭翀提前撤走了危險地帶的百姓,人員方麵倒沒有多少傷亡。

相比鄮縣的充分準備,江南道其他同被這一場颶風影響的州縣,損失可比鄮縣大得多了。

很多低窪地的村莊甚至直接被洪水淹沒,沒有及時撤出來的百姓全死在了水裡。僥幸逃出來的人也成了浮萍,無家可歸。

家被淹了,水退了還能回去,可是莊稼全被泡壞了,這才叫要命!

沒有田裡的出息,他們拿什麼交稅,拿什麼填肚子,拿什麼生活?

大災之後的流民永遠是古代官員頭痛之事,賑災可不是一件好做的事。

也怪他們縣的縣令,對於蕭翀遞出去的關於颶風一事不重視,發生了後悔莫及!

唐初對於能交稅的戶口是很重視的,治下百姓的人數直接跟縣令的績效考核掛鉤!

這世上有人憂愁,自然也有人歡喜,人類的悲歡從來都不相通。

麵對朝著鄮縣湧來的流民,蕭翀就挺開心的,來者不拒!

他沒有其他縣令麵臨的糧食短缺困局,在颶風來臨之前,早已經在“打”過土豪,募集了一批。此時正好可以拿出來,養這些湧過來的外縣流民。

當然了,純粹地往外掏糧食布施賑災,有去無回,這可不是蕭翀的行事風格。

他做愛做的是把壞事變好事,把好事的利益挖掘到極致,一石多鳥!

流民就是浮浪人,對於蕭翀來說,也等於是天生的勞役工,不用白不用!

他在鄮縣大搞水利工程,它山堰、日湖此兩處大水利工程本來就缺人呢!

所以這一次,湧來多少流民,他都全接受。

隻是鄮縣張開懷抱歡迎四麵流民,流民自己卻不敢往這裡來了。江湖傳言,去了鄮縣就會被縣衙拉去做苦役,這跟他們設想的白吃白喝度過難關後,再被打發回原籍的事,大相徑庭啊!

林婉婉在颶風後去小溪鎮看自己的產業,並順便打聽最近鎮上的動向時,聽說了縣衙最近的動作,腦海裡直接就冒出了四個字——以工代賑!

可以啊,蕭子房不愧是蕭子房,沒有辱沒了“子房”這兩個流傳千古的字。

以工代賑的思想萌芽於春秋時時期,興起於宋朝,一直到現代的貧困山區都仍然存在以工代賑的項目。

在古代農耕封建社會中,每逢大災,田地無法耕種,百姓流離失所。當政者為了守住人口和維持穩定,就必須要救助災民。

但是呢,社會上百分之八十的財富都掌握在百分之二十的王公貴族手裡,他們可不會那麼好心地捐獻多少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