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三章 做番薯粉的第一天(1 / 2)

不知道的人隻看林婉婉目前的架勢,定然要以為她是個動手能力很強的農家小娘子了。

但林家莊眾人都知道,林婉婉其實是屬於錦衣玉食長大的嘴強王者。彆的不說,至少在農事上,實在是不怎麼樣的,連刨地都不會!

聽族長說了,這粉餅製作辦法是寫在書裡麵的,大約又是婉娘的師傅留下的書吧,隻是不知道婉娘能不能做成功。

可能蕭大人就是來幫忙的,畢竟都是讀書人呢。

林婉婉對於製作紅薯粉絲信心十足,她特意在現代找了族裡專門做番薯粉絲的阿公實操練習過的。

當然了,在現代最後一步出粉的步驟用的是電動機器,而林婉婉拿到大唐的機械是拆了電瓶的。

但原理其實一樣,隻不過一個用電力,省時省力;一個用手搖,費時費力。

等孩子們再長大一點,林婉婉就給大家上物理課,教電的概念。目前還早,且得克服無電生活。

第一步是把蕭翀帶來的約七百斤的番薯進行清洗和分撿,活自然不會讓林婉婉去做,她隻負責指揮。

眾人先挑出個大飽滿、表麵光滑無明顯缺陷的番薯放進大籮筐裡,然後抬到山腳水潭邊反複清洗,同時把番薯的兩頭削掉一些。

清洗乾淨後就是粉碎番薯的環節。

若是在現代,自然有粉碎機可以用,在大唐嘛就隻能用古老的石碓和石磨代替了。

這兩樣東西都在打穀場邊上,是族裡共有的財產(一個家族要有凝聚力,共同財產的存在是很有必要的)。

石磨和石碓這兩樣東西,是由春秋末年至戰國初期的魯國工匠公輸子魯班發明。

自出現伊始往後的兩千多年時間裡,它都是百姓們生活中離不開的重要工具。一般是拿來舂米的,當然用作粉碎也無不可。

石碓采用的是杠杆原理,極為節省人力的糧食生產方式。

難以想象在兩千多前的春秋戰國時期,華夏人的工匠老祖宗就已經發明了如此科學的生活工具,且曆經幾千年不衰,一直到建國初期,電力未通的農村都仍然在使用的。

用石碓粉碎番薯的過程跟現代電力粉碎機相比自然是慢,但對於大唐人來說,這已經一點都不慢了。

條件不好的家族和村莊甚至都造不起石碓,得完全靠人力呢!

他們林家莊的這些生活工具還是當初嫡支富貴時置辦的,樣樣都不缺,而且還不是農家自己仿製的,而是工匠精心打磨過的。

林婉婉看著林孟津站在碓身後側,一上一下地踩踏起來,就聽到碓頭“咚咚咚”地抬起又落下,一下就把番薯打裂,兩下就碎,極富節奏感,不禁大感有趣。

“孟津堂兄,讓我也試試!”看了一會後,林婉婉終於開口提出親身上陣。

“好,這活不算太累,就是枯燥。”林孟津笑著讓開位置。

林婉婉上前踩著試了一會,滿足了好奇心後,才放開位置不打擾他們繼續乾活

“要一邊打一邊加水。”

“噢,好的。”

粉碎番薯的過程大家也不必守著。

為了加快速度,除了采用石碓和石磨,大家還拿起手工舂米的大木棍,直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