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行
經過曆時兩天的董事會,沈粥終於把董事局一眾董事們給說服了。
這幾年沈粥的動作越來越快,步子也是越跨越大,在沈粥接掌彙豐銀行前,彙豐銀行已經壓過渣打一頭,而隨著沈粥掌權後,這種趨勢也是越來越明顯。
彙豐銀行的快速發展,讓沈粥在彙豐內部的威望,也是一天天不斷竄高。
毫不誇張的講,除了彙豐最早的創始人,沈粥這位大班王,已然成為彙豐銀行史上最具權威的負責人。
看看沈粥一連串動作,先是將包船王送進彙豐董事局,讓對方成為彙豐銀行史上第一位華人董事。接著又將和記股份低價賣給李超人,支持他入駐和記。
單單這兩件事,如果沈粥在彙豐銀行內部沒有足夠的威望和話語權,是絕對不可能實現的。
而且,不久前他還說服了一眾董事們,拆巨資重建彙豐大廈。
這一連串事件,換了一般人,根本就不可能做到。
有時候,一家公司的負責人,除了擁有足夠的能力外,這嘴皮子如果溜,能說會道,真的可以抵十萬兵。
商人重利,沈粥在彙豐銀行摸爬跪打幾十年,早就將自家一眾董事們的心理摸得一清二楚。
什麼反對意見,原因無非就是利益不夠,隻要利益夠了,所有反對意見都會消失。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
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所以,沈粥每次開董事會,基本都圍繞著一個主題,那就是利益,每一個重大決定,如何對彙豐有利,讓大家都覺得有錢賺,把大家夥肚子裡的饞蟲勾起來,再來分析利弊。
資本家都是逐利的,有時候為了利益,撿芝麻丟西瓜的事,可沒少乾。
而沈粥則是即能帶著大家賺錢,又有足夠高的遠見,避免掉那些撿芝麻丟西瓜的傻事,久而久之,大家夥自然也都相信他,支持他。
沈粥的每句話,每一個意見,對彙豐銀行一眾董事成員的影響都非常的大。
彙豐每一任大班王,他們在不損害彙豐銀行的利益前提下,是可以合理避開董事局決議的。
當然,像那種一意孤行,如果決定是對的,自然是皆大歡喜,如果是錯的,那就少不了要獨自背鍋。
因此,每逢大事,沈粥一般都會把大家召集起來,一起商量決議,有錢一起賺,有鍋一起背。
出售恒生銀行,這對彙豐銀行來說,影響可大可小,問題就看收購它的人,接下來給恒生銀行如何定位。
如果對方想像恒生銀行最初發展那樣與彙豐在香江展開競爭,那麼無異於養虎為患,這種事情大家夥肯定不願意看到。
不過這也簡單,隻要楊辰保證恒生銀行分行數量不再香江繼續擴充,那麼問題就能很好的解決。
銀行現金儲備,靠的就是吸納底層民眾手上的資金,隻要分行數量被限製住,那麼後期基本很難再有大的作為。
甚至,彙豐做的再絕點,將恒生銀行未來在亞洲的分行也限製在一定數量,那麼就完全不用害怕恒生銀行出來跟彙豐銀行競爭。
這一點,楊辰早就主動提出來了,所以這也不是主要問題,說來說去,一眾彙豐銀行董事們的主要問題,還是在收購價格上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