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特區(1 / 2)

重生香江1981 小楊剛 4294 字 2024-03-27

八月中旬

堔圳市政府大樓門口

一群人站在門口,看樣子,似乎在等什麼人,這群人中,領頭之人,不是彆人,正是堔圳市一把手。

人群中除了政府官員外,還有一個比較特殊的人,一身西裝革履,穿著打扮區彆於其他人,顯得有些異類,

這個人與堔圳市一把手站在一塊,除了市領導班子,大多數人都不怎麼熟悉。

一眾被臨時叫出來的文員們,滿臉好奇的盯著路口,時不時看看自家領導。

要說有什麼大人物下來視察,少不了需要安排安保什麼的。

現在這場麵,反倒像是像接什麼人,所以大家目光又時不時的看向與自家領導站一塊,那個唯一跟他們身份不同的港商。

以前有比較出名的港商過來,大家也會被召集起來接待歡迎。

這年頭,港澳同胞比較特殊,大家也不是經曆一次兩次了。

從前年堔圳被劃為經濟特區之後,來內陸的港商,第一站基本都會到堔圳這邊摸底。

堔圳被劃為特區已經快三年了,這三年時間裡,堔圳市領導班子一直在給特區打基礎,水力,電力,基建工作一直沒有停。

在上麵大力支持下,堔圳特區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發展,不過這發展與大家想的差距有點大。

任何一個地區想要發展,都少不了招商引資,然而,因為基礎建設原因,很多人來了去,去了來。

走馬觀花,投資有是有,但是大的投資卻少之又少,再加上這個時期,內陸一心想著創彙,在特區建廠,就是為了把東西賣出去,而不是往內陸傾銷。

這年頭,內陸其他地區經濟都是由國企控製著,經濟沒有完全開放,再加上改革開放初期,底層抵觸比較嚴重,外麵的人來特區投資,還得自己想辦法把東西賣出去。

中間賺的,也就是人工成本。

而且,工廠的股份,還得由內陸完全控股,以至於大多數人,再打聽清楚後,就沒有再來過。

正是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導致堔圳空有人工成本優勢,地理位置優勢,卻沒辦法完全承接香江乃至外麵資本流入。

後世堔圳進入高速發展,還是在鄧老二次南巡之後,內陸進入全麵改革開放,才真正發展起來。

當時,隨著香江經濟發展增速過快,人工成本普遍偏高,進而使得大量香江資本流入堔圳這個與之相臨的特區。

前店後廠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堔圳的經濟發展。

後世堔圳的經濟發展,可以說,完全複製了香江模式,兩者崛起,靠的都是背後內陸龐大的人口以及各種資源。

八十年代初,堔圳特區與五十年代的香江差不多,無論是地理,還是人口都沒有多大區彆。

隨著香江實行遣返政策,內陸幾年前大規模人口流入香江的現象已經消失,大多數人都集中到了堔圳。

能夠在堔圳找到工作,一般人都不會再冒著風險偷渡到香江,隨著人口增長,堔圳發展也是越來越快。

這年頭,外資有疑惑,不代表國企會害怕,特區內各種優惠政策,吸引了很多國企進入,進而加快了特區基礎建設。

種下梧桐樹,自有鳳凰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