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三章 儒學已死(1 / 2)

“就是,可惡的是近來有人在坊間傳聞《論語》也可解做《掄語》。什麼朝聞道夕死可矣。其實是早上知道去你家的路,下午你就得死了。君子不重則不威。君子下手不重就無法樹立威信。他們為了推行他們的標準,竟如此下三濫地傳言曲解論語。簡直是是可忍孰不可忍。”一直沉默的邱青山憤憤地說道。

這路數,裕王隻覺得有些熟悉,很像杭州商賈在宣傳自家產品時會故意找一些劣質產品做對比,卻從不告知劣質產品出自哪家一樣。用新學的手段宣傳原儒,果然這雲建明之前吃虧沒白吃。

“剛剛說那《尚書偽經考》得方法是什麼,或許我們可以從中做文章呢?”這書名裕王先前也是知道的,但內容真沒看過。他在南京時,一天四個時辰處理政務,三個時辰學習新學雜學,兩個時辰順應生理愛好,半個時辰放風休息,兩個半時辰睡覺。一天忙得腳不沾地的,哪有時間看這麼偏門的東西。

“我來說吧,我們也去梳理過,卻是無能為力。其書中分本證、旁證、實證、續證、理證五法,應用到論語裡來厘清哪些是聖人真實的意思,哪些是後人整理聖人言行時的牽強附會或者扭曲私念,一來就是看論語中多次出現,相互印證,沒有矛盾的巨子,這些才更可能是聖人的原意。

二來是看聖人做書,詩書禮易樂中,有沒有反複出現相同的內容。如果能在這些著作中交叉出現,自然更可能是孔聖人的原意。當然,由於現在尚書懷疑是偽作,這裡具體做的時候就沒把尚書算進去。

三來就是看同時代的其他人對孔聖人的評價與記錄,看看與論語中哪些內容相契合。如果隻在論語裡出現,卻沒有孔聖人的行動記錄則有作偽的可能。

四來就是看孔聖72門徒中著重發展的是什麼。如論語中有內容是門徒們都不強調的,那可能是個彆人的偽作,如果是很多人在堅持的,那一定是孔聖人的原意。

五來就是看某個道理與其他可靠性更高的道理是不是相衝突,如果相衝突,說理不通則很可能是後人增添的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