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三章 先秦諸子百家之道家(1 / 2)

儒墨楊朱之後,自然就是正統道家了。倒不是正統道家不顯,主要是這一門派自己也清靜無為,放第四倒也顯得跟其內涵相合。

道家的內容同樣可以可以按照世界觀與認識論兩個維度去劃分。在世界觀上,世界無限的,誰妄想一個人去認識完整個世界,掌握整個世界的真理,那一定是偽詐之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正是這個無窮的開放世界觀導致其認識論上認為沒有人能夠真確認識這個世界的方方麵麵。所以為了保險,最好是大家都待在已知的小國寡民不出去,清靜無為,才不會犯錯,不會激化矛盾。很顯然其認識論上是封閉的。把個人的認識有限與拓展世界的增量知識對立起來。一下子就退化到不相信任何人的認識能力上來。

如果不存在聖人,那老莊自己怎麼相信自己的就是真理呢?懷疑者可是沒法懷疑自己的懷疑的。這也正是道家學問的邏輯矛盾之處。想想無窮的世界裡,人隻能被圈養在封閉的一小塊,想想就該多絕望。

雖然不相信人人都能普遍擁有認識能力,但道家與其他學派還明顯不同。

其崇尚複歸嬰兒,清靜無為。特彆是戰國一來,朝廷失道而重德,緣木求魚,導致不斷滑坡,直到誤入歧途。隻有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才是正途。

有這樣認識的根源在於其認為大多數大人物的折騰都是自以為是與自作多情。

為政者最佳的做法是“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就是絕聖棄智,先愚君,再愚民,上有所好,下必效焉。

隻有上位者自己把自己變得清心寡欲的愚者,才能有機會讓全民一起變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