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六章 高拱與新學(1 / 2)

高拱這段時間可是《天祚二十五年》的忠實讀者了。不止一次催促侄子高允升去宋應昌那裡打秋風,看看有沒有最新的劇情,或者對過往劇情的新學點評。

於高拱而言,大明早就到了非革新不可的地步,隻是其方法還停留在明君賢臣上麵。這個賢臣當然主要就是高拱自己了。

但前麵看《蕭太後傳》觸動還沒這麼激烈。最近看《天祚二十五年》發現,好像明君這方麵有點沒配合好。而賢臣自己恐怕也管不了那麼多。

越是,越是發現,大明的改革非一人能一蹴而就。必須是幾代人,方方麵麵的辛勞才能成功。

換句話說,這意味著改革比原來高拱以為的,換個首輔振臂一呼更為複雜更為迫切。

作為大明朝有名的急性子,高拱可等不了這麼多。張遜膚溫水煮青蛙那一套,高拱可不認可。特彆是完全沒必要在已經認識到的情況下還默許製造問題。

因而,高拱的邏輯裡麵,一個完善的考功方案,由吏部到六部的擴展,比一個缺陷的考功方案,在問題中逐漸完善要好得多。在其看來,後者純粹是人為製造問題,其心可誅。

考功問題,不得不慎重。

按《天祚二十五年》的記錄,天祚皇帝繼位後,東京遼陽宰相府已無人願意去接手了。百官推諉,最後竟然讓一個不知名的舉人知縣蕭崇煥去接手了。

東京遼陽,可是大遼五京之一,東京宰相兼留守,可是實打實的北麵官的高位,進一步就是北麵官樞密院了。

就這麼一個職務,竟然無人應承。不得已推出了一個自詡知兵的蕭崇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