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九章 劉君墨·GDP出世(1 / 2)

高翰文也跟之前一樣,在其總財富下麵寫下“投資、消費、進出口”至於結果,怎麼悟,悟到什麼程度,什麼順序,就看沈一貫自己的了。竬

這種成果擺出來,說實話,高翰文都不敢看劉君墨的報告了。生怕這丫得彆給把康米主義搞出來了。要知道承接前麵那些宏微觀思想的一個重要分支就康米主義。

高翰文懷著忐忑的心情翻開劉君墨的報告。

幾乎全都其對沈一貫所提出的財富的各種計量。

首先區分財富與財富增加值。不過劉君墨這裡用詞選擇的卻是經濟與經濟增量。之所以不用財富,主要是怕與傳統的財富概念混淆,引起誤解。二來也是為了與經濟大學堂相對應,反映出這門學科不是純粹的掙錢學科,而是經世濟民之學。畢竟財富越多,經世濟民的能力越強。

在具體指標度量上,秉承著跟沈一貫與朱庚的承接,一則經濟是對可交易財富的整體度量,那麼財富生產越多,經濟總量越高。因此從供給的角度,經濟增量即為一定期間,生產財富減去其耗費財富的差額。

從這個公式就可以看出,生產並不必然產生經濟增量,必須要產出大於耗費才行。

既然經濟的基礎是流通,而流通主體是人。人的收入是決定交易流通的收入限製。理論上講,當期新增的財富必然是所有人的收入。除非新增的財富被強製退出流通。不考慮這個,又可以從人的主體收入層麵看到經濟總量是人的總收入,經濟增量就是人的新增收入。竬

那麼經濟增量就等於一定時期歸屬於各個經濟主體的收入之和,比如個人收入、朝廷歲末盈餘、作坊歲末盈餘、商鋪歲末盈餘。之所以個人用收入,根源在於計算的是現實世界的經濟。如果個人也要抵扣支出算淨額,本質上是考慮個人的再投資成本。而經濟是考慮物之於人的東西,如果再追加人之於物,那就閉環,沒完沒了了。

人的再投資很重要,但隻能以後另作討論了。

此外,由於流通的工具是貨幣,那麼財富從貨幣交易支付角度,經濟增量就可以是一定時期各個主體所支付的貨幣淨金額,結構上就是消費支出貨幣加上投資支出貨幣。

理論上這三者都應該是相等的,但實際上,一旦不等就表明是經濟流通過程中,某一經濟要素存在障礙。朝廷完全可以從計算經濟指標要素入手來治國安邦,經世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