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一章 王用汲的蕭規曹隨(1 / 2)

這爛攤子說嚴重倒不嚴重,但數量還真的不少。聟

王用汲看著眼前厚厚的三大摞,就明白,再小的問題,這麼累積又累積也該要出大問題了。

原來從去年年底良民、女戶等一係列政策下來,就開始默許這些良民自由結社了。按照高翰文之前給的標準是以家庭為單位參與結社。每社不得多於五百戶家庭。社長輪流自選。

就這麼粗枝大葉定個大概後,高翰文就當甩手掌櫃了。

但一開始就還好,因為雖然按約定社長負責協調公共事務,但一開始壓根就沒什麼事。

但過完年就不一樣了,一方麵是良民與其他百姓之間有矛盾,另一方麵良民之間也有矛盾,最後社內還有各種公共事務,比如對接作坊招牌什麼的。

現在杭州的良民結社,一共有十一個。七個在錢塘縣,四個在仁和縣,其中織造局一家就有兩個結社。像織造局這種社內比較一致,大家都低頭不見抬頭見的,管理起來就好多了。

但其他社可就沒這麼好運了。就連前幾天杭州危局,都有社員因為各種不滿威脅撂挑子呢。聟

但這些狗屁倒灶的事,我大明律壓根就不管的。大明律、大明會典以及前些年修訂的嘉靖新律,都沒有這些內容。

自古以來,官府都是隻管刑法不管民法的。民法基本都是扔給鄉老宗族,讓其自行解決的。

但從卷宗記錄來看,這兩縣令一開始也是這麼乾的,但是沒幾天就打出狗腦子了。社長是公推的,大家家世、學識、財富都差不多,地位上都是良民,憑什麼讓其一言而定。

這一刻,才顯得人與人之間地位差異的好處來。有差異就有威望,有威望就可以一言而定,而不需要糾結這些狗屁倒灶的事情。

感慨雖然感慨,但王用汲何曾不明白,高翰文的用意就是抽掉這個朝廷治民的中間層,好在都是些城市裡麵沒什麼土地的無根之人,所以目前反對都還小。都當是為了方便作坊招工誕生的。

五百六十七份爭議,王用汲數了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