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章 賢良文學的禍害(1 / 2)

宋應昌這會兒是把之前整理北宋熙寧變法的事全都分派下去了。反正現在人夠多,這些收尾的事情,三位好友都能勝任。

自己則趁著新年再趕一趕羅龍文之前說的儒家上位史的整理。

其實就是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尊崇儒術”,儒家正式在漢武帝時期登上舞台,但隨著董仲舒不被漢武帝重視,儒家並未實現定位一尊的願望。

直到霍光輔政期間,為了戰勝桑弘羊為首的道家舊官僚,全麵啟用毫無政治根基的賢良文學眾人。

從此,賢良文學上位,又由於賢良文學多重視師承,相互連帶,以至於即使霍光還政宣帝,宣帝也不能徹底廢除賢良文學,而是扶植另一派賢良文學取代掌權的賢良文學。

又由於賢良文學相互師承姻親關聯,所以,霍光下台後的人事變動本質上就是外甥打燈籠照舊。

由於賢良文學士子本人並不習數術易理工商,因此其往往以道德之士自居,以品行論高下,能力則次之。

恰恰由於賢良文學本身學習範圍畫地為牢,根本無法應對新情況,新問題。因此,賢良文學在往後曆朝曆代都是王朝統一後才站上前台。

為了解決其能力不足問題,其政策往往就是禁止一切超出其治理能力範圍的活動,轉而打造一個他們擅長的道德社會。比如抑製商業,禁止海貿,推行祖製。企圖君臣垂拱而天下治,就是什麼都不做,每天都是昨日的重複,日複一日,世世代代躺著就把俸祿掙了。

另一個證據是,一旦王朝商貿繁榮,賢良文學的地位就會受到衝擊,因為他們根本無法應對商業帶來的新事物。比如唐朝西域絲綢之路。在武周以前,賢良文學一派都休想當朝廷的話事人。

待到宋朝,雖然西域有西夏遼金阻隔,但海貿卻也大興。特彆是南宋一朝,為了支付高額的歲幣,不得不加大海貿交易。

新興的事物促使朱子再一次把自己從賢良文學的道德文章中剝離出來,重新認識格物致知,存天理,滅人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