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八章 還施彼身(1 / 2)

“王爺,王爺,你說這遼國用信鴿傳遞情報,是真的嗎?”

裕王府,李妃又跟裕王討論起《蕭太後傳》的劇情。儘管外麵普通人看杭州新學的內容有些風險,但在宮裡和裕王府裡,兩位國朝的主人看這些還是沒有一點妨礙的。

“這如何知道”裕王嘴上有些不想承認,但是心裡想的卻是唐朝年間就有史書記載用鴿子傳信了,隻是一直以來找不到正確的法門,總是偶爾幾隻。

難道遼國真的有馴養之法?

但是現在大明北方是基本覆蓋了當年遼國的主要領地的。

“沒道理,遼國人會,大明人不會啊”裕王不小心嘟噥了一句。

“或許人不願意出仕朝廷,亦或是有人不願意朝廷找到呢?”李妃現在作為學習了《天龍八部》與大半個《蕭太後傳》的知識分子,已經比較熟悉這種思路了。事有反常必有妖嘛。

“怎麼會,我大明,驅逐韃虜,恢複中華,救民水火,怎麼會有人不願意出仕朝廷”裕王說完後,瞬間就不敢往下說了。

因為剩下那個答案太恐怖了。難道我大明真有內奸?

按照裡,北宋的軍情命令,還沒出中樞就被大遼、西夏的探子偵查到了。隻需不到兩天時間,大遼與西夏軍民均已知曉。

更可氣的是,遠在遼東的女直人,也會借著與遼國榷場貿易的機會探聽大宋的情報。他們有海東青,那玩意據說非得更快,能傳遞更多東西。要不然,哪兒能有後麵的宋金海上之盟,夾擊遼國呢。

所以,真實的情況時,在北宋邊將接到汴梁軍令前十來天,遼國西夏的軍隊已經針對性地做好布置了。

這幾乎完美地解釋了為什麼北宋那麼發達,戰力卻如此拉胯。要知道,哪怕是拚消耗,北宋也至少能碾壓西夏的。

君不密則失國,臣不密失其身,幾事不密則成害。大抵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