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章 數據有些並不美好(1 / 2)

麵對一堆人的疑惑與哂笑,宋應昌心裡還是有底的。

因為一來內容確實紮實,二來身後還站著幾個同組的好友包括王錫爵、高允升以及之前是嚴黨,現在為了宋應昌主動跟小閣老割席的兩人,在跟自己打氣呢。

眨一眨眼,把眼前的人都當做空氣,宋應昌開始了他自己這部分的講解。

先把主題寫在黑板上:“熙寧新政實現了其既定目標嗎?”

宋應昌先是對王安石變法要解決的三冗問題列了出來,而解決的關鍵在於實現民不加賦而國用足。

實現了民不加賦而國用足,就有了解決三冗的條件,否則光靠裁員來減少開支實現國用足隻會引起更大的混亂。

那麼王安石實現了這個最核心的目標嗎?

從熙寧二年到元豐八年的十六年間,宋應昌團隊,分彆統計了熙寧變法所涉及到的開封府與京畿四路的地方誌數據。

杭州新學雖然分三派,卻基本同意用仁義指數度量各地的執政成果。

宋應昌先是耐心的解釋一下仁義指數的含義,因為總有寫老年大臣早就不關注最新的學術動態了。

先把態度放端正。

講完再在黑板上畫了五支折線。

發現已經有人不耐煩,宋應昌趕緊示意王錫爵等人根據之前的演練把後續的各種圖表,新找幾張黑板先畫出來。

橫坐標是年份,關鍵的法令所在年份所在的橫軸點位也標了出來。

縱坐標就是仁指數,另一張黑板縱坐標則為義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