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該如何愛人(1 / 2)

“高大人,歡迎您能大駕光臨,本人顏鈞,字子和,現腆為社學客座先生。”顏鈞先生恭恭敬敬地作揖行禮。這裡倒不是要巴結高翰文這個知府,單純是出於對一個新興學派引路人的尊敬。

“顏老師好,我兩個學生經常社學聽講,特彆是最近,說來了個新老師特彆厲害呢。剛剛我也聽了你的學問,不僅接地氣,更是直抵心靈,深受震撼,受益匪淺”高翰文雖然不熟悉眼前人是誰,但並不妨礙出言恭維。雖然自己兩弟子可沒好意思在自己老師麵前提其他老師,但都給其不要臉地編上了。

旁邊的兩學生,隻覺得略微有些尷尬,相比於純粹的顏老師,自家恩師也太市儈了些。而四周圍過來的學生隻覺又名人駕到,過來湊熱鬨呢。

“哈哈,高大人客氣了,高大人的邏輯論可是振聾發聵啊。我等心學門徒往往隻會嚷嚷著知行合一,但如何保證知行合一,我看這個邏輯論是大有裨益。不懂邏輯,是難免心不由己、己不由心的”顏鈞也不是迂腐之人,對方作為學術大牛,稱讚自己。彆看是後輩卻同樣值得自己稱讚。

“顏老師謬讚了,謬讚了。我剛剛聽到你講知行合一,日學日用,簡直是至理名言。我雖然引入了邏輯論,但日常卻也是難以保持。說也好笑,自己提倡的學說也難以堅持,可見是缺少日學日用,隻有日學日用才能避免手腦分離的情況。就是總有一種心裡想明白了,實際去做卻不是那麼回事”聽到顏鈞稱讚自己學術,自己也得從他的學術中挑出閃光點來。

好在剛剛旁聽自己還算用心,加上這顏老師真的是重點突出,雖然提前不知道,卻也能信手拈來。

這句話讓五十五歲的顏鈞更是好感倍增。這人懂我。

顏鈞有了這人認識,兩個人的學術討論才真的打開話匣子。

討論分兩個話題。

一個是學術理論上的:如何貫徹儒家的仁義。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

如果抽象得來理解,其實很好理解。就是仁者愛人是處理人與社會的關係。義者正我,是處理自己與內心的關係。

義即是仁的方法,即隻有在內心不斷糾正自己,才能實現外在的仁。

但義與仁,兩者並不是一一對應,做到前者也不一定能實現後者。因此,要落實仁義,還需要更為仔細的方法論指導。

顏鈞介紹了泰州學派的基本觀點,即仁與義並不是線性對應的。仁者愛人不是空泛地愛人,而是愛人的義。因而,隻有尊重每個人的義才是真正的仁者。而每個人的義發端於每個人的欲望,因而隻要是符合義的欲望都是隻得尊重的。存天理與人欲並不衝突。

不僅如此,泰州學派還認為這種不衝突是可以落實在實際生活中的,也因此顏鈞這些年來提倡日學日用。隻有如此,才能保證不把仁與義割裂開來。

對於這些古代的理論,說實話,高翰文以前了解十分有限,扯得細了,就十分抓腦袋。好在自己在後世是搞審計的,審計也是社會科學,於是乎看點費孝通的《鄉土中國》很合情合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