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五年就滅亡了。
李定國不明白也沒有人給他解釋,這個事情,隻有林毅等政府高層明白,林毅可不是獨抓武力,大西皇朝是除了武力之外什麼都沒有。
經濟建設不行,還是地主階層的小農經濟,林毅困難的時候朝著海外購買過糧食,從大明手中置換過糧食,為了保證統治區的發展林毅可謂是用儘了一切辦法。
連續七年的豐收統治區之內極為安定,林毅還在不斷的抽取周邊勢力的血液,為帝國提供養分,現在帝國已經有了一個完善的糧食保證係統。
從當初的農民不理解,為什麼林毅收購糧食不扣火耗,到現在的林毅本地糧倉調研製度監管都杜絕了糧食的外流問題。
糧食本事是流動,在林毅特定的渠道內流動,一個林毅政府培訓班出來的官員,在地方上麵要想升職,首先要把民生工作辦好。
這不是一句空話,因為調研的人不僅僅是他一個,各個單位之間的考察換崗中,要是有什麼問題,是包
不住的事情,雷州幫可以踩著老廣幫上位。
同理大明幫也能踩著學院幫上位,這些調研的人可不是一個幫派出來的人,就是因為不是一條心,所以在這些觸及到帝國紅線的問題上麵,沒有人敢於作假,隻要敢作假,他們就被舉報。
高層的直係領導說話也不是響當當,他也不知道這些手下的人,朋友同學到底都是什麼人,按照帝國的規矩來沒有任何問題,不按照帝國的規矩來,早晚要倒黴,看的清楚這些東西,大家都規矩很多了。
從學院裡麵出來的人也好,本地農莊裡麵的人也罷,他們都有去州府廣州學習的機會,這個學習的機會是隨機配送出來的,不受到他們直係領導的控製。
萬一那個領導要搞一方諸侯,手下的人去州府去廣州一鬨騰,估計夠嗆,這些東西李定國哪裡懂,彆說是李定國不懂了,就是範文程也不懂,他隻是看見林毅的農莊模式好,並沒有看見林毅的模式背後有多少基層官員的付出。
更是有多少基層老百姓真心實意的支持,自從林毅派發土地以來,林毅正在慢慢兌現自己的諾言,老百
姓拿到自己的土地之後,一傳十十傳百,都知道帝國的政府很守信用,他們更加賣力的為帝國的建設做出貢獻。
在這一種大時代的背景下,林毅救災不是多大的問題,問題是不能年年都有災荒,現在滿清的早朝上麵跪著一票人。
糧食沒有了,要處理人,處理人之後,需要這些人去搞糧食來,沒有糧食來年的徐州計劃,對抗北方的外敵計劃都沒有辦法執行下去,當兵的沒有糧餉,他們大清就是第二個大明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