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裡可以看出,配型不是為治病,是為防止排斥反應防止移植失敗。簡化來說,如果不是有這個HLA門檻在,什麼人都可以給病人捐獻造血乾細胞了。
HLA是一個係統,一個白細胞抗原係統,裡頭包含很多東西的。關注HLA是由於它是產生移植排斥反應的主要抗原,因此被叫為移植抗原。是不是隻有HLA引起排斥反應,肯定不一定。之前講過了,醫學研究隻能是現階段研究到哪兒用到哪兒。
怕其它因素,這就是為什麼首先醫學要在家屬裡頭找捐獻者,這樣HLA相配合的機率高不說,有其它存在排斥反應的因素可以儘可能被排除掉,畢竟是有部分相同遺傳基因的人。
如果家屬中找不到,醫學隻能死馬當活馬醫,在其他人群中找HLA相合者,找到的話可以寄望這兩人很久很久以前的老祖宗可能是同一個。為此在捐獻圈中有一句老話,叫做匹配到是緣分,這緣分正是這樣來的。
理解這個緣分的陌生捐獻者,會感覺到自己好像找到了遠古時期的親人,會非常願意去做這個善事去捐。
這也是為什麼醫務人員一再強調說捐獻屬於自願原則,每個人選擇捐不捐自有自己get到的點。人家get到的點,你get不到不能認為人家有錯。
“你想多了。世華,你認為他們這樣急打電話給其他人,有可能他們自己想捐嗎?如果他們自己想捐應該先追著醫生問,我的血型和孩子不同的話有沒有其它法子,是不是?”張德勝說到這裡帶了點悶氣,在臨床上遇到這種家屬一言難儘了。
“如果他們自己不想捐。”爺爺是肝膽外科搞肝移植的,趙兆偉為此聽過不少捐獻的出奇倫理劇,給其他同學講道,“他們可以說自己身體不行,找其他醫生開身體不行的報告,逼著另一個人捐的。”
幾位同學討論到這兒,不約而同望向謝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