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0章 【2090】框框架架(2 / 2)

最該死的是什麼,是動脈瘤的特點是小體積的動脈瘤出血的機會還比較大。

瘤體直徑小於0.5為小動脈瘤,大於0.6的為普通型,大於2.5的為巨大瘤。巨大瘤不用說也是很容易爆的血管,如果做介入栓塞同樣是風險性很高。

除了瘤體的直徑大小限製栓塞術,瘤頸的直徑一樣是能不能做栓塞術的另一個重要條件。這要說到手術醫生用來填塞瘤腔的是一種叫做彈簧圈的工具,聽名字都知道這個東西像彈簧一樣柔軟的能伸能縮。這樣的東西放入瘤腔,如果瘤頸太大,它在裡頭被血流一衝,很容易在裡頭伸伸縮縮間啪一下滑落出來,導致手術失敗。

這是為什麼臨床上大多數MIA會選擇顯微外科手術而不是介入手術的原因了。神經介入手術框框架架的條件限製太多。像方澤,做神經介入手術同樣不少是給神經顯微外科手術探路。即在術前做介入檢查,查明患者血管情況,查明各個瘤體位置和情況,可以為開顱手術設定最佳手術入路路徑提供方便。

考慮到此,呂副主任一開始和翟運升強調的,國協一樣能做介入手術檢查,期間發現有問題能即刻把患者轉傳統手術室開刀沒問題,也算是說的在理了。

呂副主任手裡的電話打通了,走到門口外嘀嘀咕咕。儼然是想著,不能做就不能做,不行拉三樓手術室,年輕醫生們拖拖延延隻是白耗時間。

謝婉瑩站在一玻璃之隔,可以想見手術間裡宋醫生十分矛盾和糾結的心情。

病人是宋醫生母校北都的老師,宋醫生肯定想以最小的傷害幫老師把疾病給解決了。做個開顱和隻做個介入,論對患者的副作用和傷害性差遠了。,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