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2章 【1342】抵達會診(2 / 2)

路上,邵佳良給同行介紹自己的這個病人:“營養不良,傷口愈合比正常人慢很多,現在在加強打營養針。”

“打靜脈營養?腸內營養上不去沒打算做空腸造瘺嗎?”作為內科醫生,於學賢對所有消化科的外科手段同樣了然於胸的。因為哪怕是他內科的病人,這樣的情況一樣得考慮請外科協助造瘺。

空腸造瘺是把一條管子插入到患者的空腸內,方便從體外滴入的營養液直接進入患者腸道。一般作為臨時措施,待患者恢複正常胃腸道進食後肯定要拔掉。

於學賢這樣說,闡明了臨床上處理無法經消化係統正常進食病人的基本原則。醫生哪怕要在患者身上打個口子,都要往患者腸道裡灌營養液,儘可能避免靜脈營養即全腸外營養。原因很簡單,全靜脈營養的風險性太高會引發很多並發症,高血糖、膽囊炎、血液凝塊、細菌感染等等會致命。

隻有實在無法腸內營養的患者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醫生才會考慮長期給予靜脈營養。比如今天剛收的克羅恩病患者陳誠然,完全無法進食,腸子發炎了腸內營養做不到,隻能靠全腸外營養從靜脈打營養液。

接到會診醫生的疑問,邵佳良解釋說:“這個患者是這樣的,他四個月前確診食管下段賁門胃底部腺癌,腫瘤體積比較大,做了全胃切除伴食管空腸吻合術的消化道重建,清除了周圍淋巴結。術中一定要給他預留條腸內的營養管,讓營養液經過鼻飼直接到達他空腸進行腸內營養。在術後早期不能進食期間給予他腸內營養支持。”

再次說到腸內營養了,腸內營養按照進食途徑分的經口和經導管兩種。經口,即患者可以用口補充營養液。經導管,最常見的是鼻胃管,管子從鼻腔到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