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平定西北(2 / 2)

不過是小半個時刻,校場上就一隊隊的人開始分銀子了,趙清漪還拿了領銀的簽字本來讓他們按手印。

以營為單位領銀,半天時間各將士都收到了沉甸甸的一百兩銀子,喜笑顏開,大多數人是不會想著李業了。

少部分人卻不敢為了李業去觸大家的黴頭。

趙清漪看著大事基本已定,心頭放鬆,再令各營指揮自去操練忙碌。

趙清漪進了帥帳,而範子良督促著十幾個副都統和軍都指揮使來見她,又讓楊武和吳亮前來。

“末將參見趙大人!”此時有一半人跪下參拜,還有一半人心中不服。

趙清漪也不以為意,隻道:“平身吧。”

待他們全都平身後,就有一個吳副都統說:“趙大人,恕末將鬥膽,你們到底是什麼意思?”

趙清漪冷目掃向他,說:“什麼意思?你倒說說,這西北謊報軍情、謊報將士數目、私販兵械、謀殺朝廷命官、甚至能連進出城、走個官路都要向百姓收錢,這些都像話嗎?”

那吳副都統沒有想到她能列數這些出來,到他這個職位要說他都不知道這些,可信度不高。

趙清漪冷哼一聲:“你們這些當官的,有沒有想過,百姓全過不下去了,全死光了,你們吃什麼?自己去種地嗎?還是吃草?爾俸爾祿,民脂民膏,民之不存,爾將焉附!對著手無寸鐵的善良百姓下手算什麼男人?你們當兵這麼多年,怎麼不敢滅了西羌的國,搶了他們的地,搶了西羌王的老婆呢?你們做到了,那你們儘管發財,封侯拜將,我還給你們大大寫個服字!瞧瞧你們這些窩囊廢,還自稱西北精銳呢,跟著李業隻會欺軟怕硬,蠅營狗苟!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

一個個將領臉色通紅,倒不是能被趙清漪罵出良心來,但是這個時代的人還是很有些道德感的,當麵反駁不了,要反趙季青的話此時大家又沒有通過氣,沒有組織紀律和造反目標,也沒有領頭羊。

趙清漪俊目閃著寒芒,說:“李業已死,他那些罪過,朝廷早就證據確鑿。不信你們問問楊將軍,本大人去年就來過西北,朝廷要是沒有拿到證據,李業之罪罄竹難書,朝廷素來待下寬仁,如何會直接將其斬首?其親族自會押解回京,交三司再審,昭告天下。”

幾個西北營的高級將領這時才感到害怕,不知何去何從。

趙清漪道:“你們跟著李業有沒有什麼犯大忌,此時本官也不知曉。還得押解李家族人進京,又將諸多證據證人抽絲剝繭才能真相大白。你們想要忠於李業,不管自儘追隨於他或者……向朝廷和聖上為李業複仇,也是你們的自由。”

聽到“向聖上為李業複仇”,在場武將這時哪裡還有時間憤憤不平,連忙半跪於地,道:“末將不敢!”

李業死都死了,此時還有何話可說的?就算當初提拔過自己,此時他被定為朝廷罪人,他們哪裡能自殺追隨,或者什麼向聖上複仇。那樣不是陷九族於死境嗎?

趙清漪說:“皇上有多麼厚待李業,彆人不知,你們不知嗎?”

“知……我們知道。”

“皇上是仁聖之君。”

“皇上還讓李業之女當太子妃,自是待之極好的,是李業有負聖恩。”

一個個都附和起來,連忙表明立場。

趙清漪道:“看來你們是明白的,聖上若不寬仁之極,李業能在西北專權跋扈十幾年?實在是李業失了為人臣子之本份,在西北建國中之國也就罷了,欺淩百姓如豬如狗,這是氣數使然。當年他雖有驅逐胡人之功,聖上論功行賞,破格提拔,但是這十幾年的作惡也把自己的氣數耗儘了。”

有人附和:“是!正是如此!”

有人道:“李業他氣數已儘,我等又不姓李,與他不是一路。”

餘者皆都附議。

趙清漪又道:“本朝養士幾十年,不缺能當官的人。你們要是覺得心寒呀心灰呀,覺得朝廷不公呀,所以想要辭官,本官就可以給你們做主,本官回京再去吏部給你們消了官籍就是。”

在場武官一個個麵露為難之色,他們職位也是不低了,這天下人能當官的就沒有想回去當老百姓的。

有一人求道:“大人,我等如何能有此念頭?我也不姓李,忠勇侯,不,李業罪孽深重,我等豈能附逆?可是當時……軍令如山,官大一級壓死人,大人明鑒呀!”

一個個聽了連忙再表忠心,再求趙清漪明辨是非。

範子良暗想:千軍萬馬不敵趙子淨一張嘴呀!都說當年諸葛亮舌戰群儒,大約就是如此吧。

趙清漪長長歎了口氣,又揉揉太陽穴,說:“本官和將士們都忙了一天一夜了,此時腦子也不甚清楚,想要休息一天。你們下去想清楚,自己跟著李業時有沒有做過什麼要命的事的,此時首惡已誅,坦白從寬,要是交三司追究你們時,那就回天乏力了。還有那種心寒要辭官的,也下去想清楚,本官可代朝廷接受任何人的辭官。都先下去吧。”

眾人麵麵相覷,又聽趙清漪吩咐進帳來的吳亮,說:“吳亮呀,我餓得緊,你去給我弄點吃的。”

吳亮心頭一喜,道:“是。”

大家都退出營帳,那些高層心思紛亂,吳亮去準備趙清漪的膳良,也要令炊事班給神衛軍的人準備吃的。

那些將領不禁拉住看著和趙季青有交情的楊武討主意,也顧不得他們中的部分人職位比他高了。

楊武說:“我看……趙大人也沒有要趕儘殺絕的意思。”

“老楊,你和趙大人熟,大家都是多年兄弟,也要拉兄弟一把呀!”一個武將語重心長地說,其他人也連聲附議。

這些中高級武將就算有不服的,沒有李業為主心骨,他們中要另立旗幟與朝廷對抗,誰都沒有這個火候,這時被趙清漪這麼敲打卻留有餘地的操作後,個個想保全身家職位。

……

趙清漪和將士們還是得到了食物和休息,此時大營中除了個彆人心裡頭想想之外,沒有人來當出頭鳥來反抗趙清漪。

接著,趙清漪在營中數日,得到營中將領基本上可稱得上爭先恐後的表態宣誓宣忠朝廷。

趙清漪學後世的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給這些投效表態的將領開茶話會,舉行批評與自我批評,批評改正還是同誌,不,是朝廷的官,而不是李忠的家奴。

從前和李業有較深關係的,隻要沒有涉及無辜的人的命案的人,按警告、罰款、記過、留職查看、降職處理,有又立功的可以撤消處分,才無礙升官。

之後夏州的營中將士歸心,西北軍和神衛軍聯誼,還有文藝下鄉活動,把原侯府的藝人帶來奏樂,也有玄貞派的裝逼樂隊演奏,一派和樂。

而另一邊的郭延鎧也是接納了一部分文官,文官為求活命、撇清關係有所攀咬,郭延鎧卻還要留人處理政事並控製衙門的差使維持地方秩序,收暫赦了沒有大罪的文官下去戴罪立功。

去參加宴會的武將其實比留在營中的更得李業的心,現在沒有殺,卻也沒有輕易放人。

夏州商會的人暫時因為私販鐵器、裡通外國而下獄抄家,因其多靠與李業勾結私吞戶部糧餉軍械發家,所以其產業登籍在冊將收歸國有。

李氏集團的貪銀陸續被神衛軍的人查出來,也全都登籍造冊,先收的府庫之中。

等局麵稍定,趙清漪派夏州營中的想要戴罪立功的將領聯通石州、銀州、宥州等地駐軍。這些地方將軍本就受李業節製,以他馬首是瞻,此時也皆歸附,表態隻效忠朝廷和當今。

趙清漪和郭延鎧又在西北呆了近兩個月,清理李業留下的弊政,維持西北的穩定,一直到了十月,朝廷果然再派了郭延鎧的舅舅潘允前來做夏州節度使並節製西北軍路各地駐軍。

趙清漪、郭延鎧與潘允交接了軍政要務,李業、夏州商會以及數名涉世較深的官員的財產抄沒下來,加在一起足有五千多萬兩銀錢,這是他們近二十年的貪拿朝廷的戍邊銀和刮皮收斂的財產。還有一些珍奇寶物,無法輕易估值。

他們給西北留下了兩千萬兩用作未來數年的西北軍餉,還有其它寶物連同李家家眷和其他要犯全都運回京都。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