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第 213 章(2 / 2)

裴少淮的心口生疼,竟希望黃青荇千萬不要如此不堪。

……

舟移岸遠江煙濃。

裴少淮久久站在船尾,怔怔南望。

楊時月拿了件披風出來,為丈夫披上,道:“當心秋寒。”

她陪丈夫站了好一會兒,縱是隻相處了幾日,楊時月亦能感受到鄒家的那股子正氣,還有老爺子身上那股子俠氣。

她感慨道:“見過官人曾經的恩師故人,才知曉,官人身上的點點滴滴皆有來處。”

……

……

另一邊,為了誦讀雙安州呈上來的萬民書,皇帝特辦了個大早朝——京中文武百官,若無要事,不得不來。

餘通政使誦讀的本事了得,鏗鏘有力,聲洪如鴻臚寺官,卻不拖遝綿長。

又因文武百官皆在,泱泱一堂,竟有幾分傳臚大典的氣派在。

對裴少淮開海功績早有耳聞的官員,從百姓的角度,再聽一回,另得一番感悟。而那消息不甚靈通的,頭一回聽聞這些事,餘通政使每讀一句,都叫他們愣上一愣,繼而一驚,還沒反應過來,下一句又念出來了。

萬民書已經夠驚人,原以為全書寫的是一件事,豈知一句話便是一項功績。

原來功績是可以一句接一句的。

彆人的功績書大抵會描繪些艱辛過程,而裴伯淵的功績隻有冷冰冰的數字,譬如斬獲了多少倭寇,收了多少船稅,修建了多少學堂,富了多少民眾……

尤其是那些這兩年新入京上任的,從前在朝中聽彆人說起裴伯淵還有些不以為然,以為他已是曾經輝煌、明日黃花,如今一聽,原來自個才是個“參差”。

若說文官尚且端著個架子,武官們則不拘這些,黯然全寫在了臉上——裴伯淵抗倭這份功勞,著實狠狠抽了他們一記呀。

若非還有燕緹帥在,他們的臉麵不知該往何處放了。

算是敲了個警鐘。

不管眾人懷揣著什麼彆的心思,對於裴少淮這份功勞,他們是服氣的。都是修行過的老狐狸,功績輕重、事情難易,一聽心裡就有了數。

隨後,禮部又宣了皇帝的賞賜,賞銀、賞緙、賜酒、賜祿米等皆是有的,又賜織錦鬥牛服一身,賜官婦楊氏五品宜人,賜蔭子孫一人,免試入官。

便是說,能算上的名目,都安規給賜了,不管裴少淮是不是需要。

比如蔭子孫入官,裴少淮就不怎麼需要。彆的官員求天子賜蔭,一般都七老八十了,而裴少淮才不過二十五。

裴少淮成婚時所穿的紅錦麒麟圓袍,為四等賜服,而今升到了三等賜服——鬥牛服。鬥牛非牛,而是虯螭,可騰雲駕霧,隻不過頭上觩角形似牛角而俗稱鬥牛。

早朝最後,皇帝命道:“通政司。”

“臣在。”

“將此萬民書印入大慶邸報,連發三期,傳抄各府州,隻字不許少。”

“臣遵旨。”

又命禮部謄抄後,張貼京都長安門外,此處正是殿試金榜張貼的地方,凡是在此張貼,最受學子們矚目。

底下眾人們都知曉,這些不過是飯前小菜罷了,看賞賜,還是要看皇帝會給裴少淮賜什麼官。畢竟賜銀賜酒,風光一陣便也就過去了。

三年前何等心曠神怡送走裴給事中,祝他南下多待幾年,如今聽聞其歸來的消息,心情就何等複雜。

再一想,裴少淮離開的這幾年,少了這個一個“阻礙”,自己好似也沒做出一二功績來,心情就更加複雜了。

皇帝將其提前幾個月召回,正正趕上六年一度的京察,無非是想讓其以京官的身份參與考察。

誰都看得明白。

六年一京察,朝廷之大計,每每京察之時,為了謀個好差事、繼續官居要職,為了提攜自己的門生、長自己的勢力,十分考驗諸位京官們的演技。

而京外的官員,亦虎視眈眈,不停為演技派們喝彩著,等著機會能派到自己頭上。

靡然成風矣。:,,.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