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道:“老百姓想聽的不是道理,畢竟道理是討不了生活的。”
所以他才會提前去讀這些“雜書”,早早做些準備。
……
經南北運河到了蘇杭之地,他們便改走陸路了。
馬車顛簸,比在船上更難受一些,幸好裴少淮他們出發早,時間還充足,並不急著趕路。
一路平平靜靜,連個蟊賊的身影都不曾見,裴少淮覺得詫異,心想蘇杭南下一帶何時變得這麼安定了。
直到有一夜,見到燕承詔的副將從前頭折回來複命,他才明白——燕承詔早早安排副將帶人在前頭開路,大賊小賊一律料理乾淨了,所以才有他們這一路的平順。
“燕指揮厲兵秣馬,佩服佩服。”裴少淮先敬一杯。
燕承詔並不當事,隻淡淡應道:“兵常練才能常銳。”
在官道上顛簸一個月後,裴少淮他們終於從杭州趕到了直隸雙安州。雙安州受朝廷直管,裴少淮上任,暫時還無需去見布政使、泉州知府等官員。
雙安州雖是偏僻了一些,但著實是個好地方——地處九龍江入口,有灣也有島,防風也防浪,妥妥的天然良港。
其北接壤泉州府,其南接壤漳州府。
一旦裴少淮在此處成功開辟港灣,介於泉州港、漳州月港之間,便可“替代官商,抑製私商”。
到了實地,見了九龍江,遠遠眺望了嘉禾嶼,裴少淮愈發確認自己選擇此地沒錯。
州衙設在同安縣城內,嘉禾衛則設在島上,裴少淮與燕承詔暫時道彆,各自上任。
至於兩家購置府邸,相鄰而居,還需安定下來後,再做打算。
裴少淮與燕承詔拱手作彆。
……
入了同安城內,大街上雖無閣樓林立,但也算是商鋪比鄰,一家連一家,並不算破敗。
相較於江南蘇杭小橋流水的韻味,閩地百姓的房屋、衣著,顏色更為豐富一些,足夠奪目又不失古樸。
小南和小風很是好奇,撩開車窗看個不夠。
前來迎接的是同安、南安原來的兩個知縣,他們現在受裴少淮所管,是雙安州的同知和通判。
齊同知說:“雙安州衙就在前頭,很快就到了。”
裴少淮遠遠望去,看見一處裝飾華麗的院落,紅梁綠瓦,頗為氣派,不僅莊嚴肅穆,且精美講究。
他以為是那裡,心中甚至有些驚訝——隻怕比宛平縣的縣衙都要氣派了。
結果馬車漸漸走近,卻沒有停下,而是繼續往前走。
裴少淮撩開車簾一看,院前立著牌坊,又有石獅坐鎮,懸掛著“齊家堂”的牌匾。是同安城裡齊姓人家共建的祠堂。
楊時月亦察覺出些許意味來,低聲說道:“初次前往州衙,究竟是必須途徑此處,還是有意途經此處?”
裴少淮點點頭,示意他聽進去了,低聲道:“回去再說。”
往前走了兩裡路,終於到了雙安州衙——原來的同安縣衙。牌匾剛替換不久,墨跡還是新的。
這裡規模與太倉州衙差不多,院落方正,臨街清淨,是個不錯的地方。
但遠不能比齊家堂。
接下來幾日,皆是在打理州衙後院,暫且住下。裴少淮白日前往衙房,熟悉州衙內的情況,有個機靈年輕的衙役,官話說得不錯,裴少淮便讓他跟著自己打點左右。
衙役姓包,是捕快班的班頭,裴少淮客氣喚他一聲包班頭。
這日,皂、捕、快、壯四班衙役點卯之後,大家散去時,少不了有些玩笑打鬨,裴少淮聽不懂當地話,卻能依稀聽出“伯”、“叔”、“兄弟”等詞——他們之間相互不喚其名,而喚輩份。
裴少淮把州衙名冊拿來,發現近九成人姓齊、或是姓包。
他把包班頭叫來閒敘,有一搭沒一搭地說著閒話,中間問道:“這同安城裡,是包姓多一些,還是齊姓多一些?”
包班頭應道:“回大人的話,從前是包姓多,如今齊姓占了五成半,應是齊姓多一些。”
裴少淮佯裝驚歎道:“看來是兩個大姓氏了。”
“咱們這小城裡,哪敢說什麼大姓氏。”包班頭介紹道,“要說大姓氏,那福州的上官氏,還有泉州潁川堂的陳氏,才算得上大姓氏,齊家堂跟他們一比,也就在這同安城風光風光罷了。”
“城裡還有些什麼姓氏?”
“李張趙王都是有的,隻不過姓得少,有些人家改姓,便就更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