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第49章武舉(1 / 2)

大慶之初,武官乃為世襲製,武官子弟日常觀習軍略、操練兵馬,待父兄老故便替代襲職。當然,高官大將不可承襲,需積累軍功逐級調升。

因此,朝中武官多為功臣之後。

當朝天子即位之初,曾西南疆與滇王有過一戰,規模不大,速速取勝。然聖上發現一個弊端——功臣後輩經幾代承襲以後,大多成了酒囊飯菜,所積攢的“功績”虛之又虛。

豈敢叫這樣的人領兵仗?守衛疆土?

是兵部屢屢推崇武舉。

像司徒暘這樣的將子弟,憑著老爹的戰功,放以前怎麼著都能混到四品的武官當當,現如今卻不能了,朝廷肯出銀錢養著們,卻不授其實職。

這幾年,京都城裡多了許多昭信校尉,起威武,實則手底下一個兵都沒有。

若當將官,必須真正曆練過。

開考前,朝廷公布此次武舉的授官舉策,與科考似,也分甲,公示道:“一甲武狀元授以署指揮僉事職銜,榜眼、探花各授以署正千戶職銜,第二甲一十七名各授以署副千戶職銜,第甲一百名各授以署實授百戶職銜……[1]”

當然,還有補充條件——中式者隻是得到身份,待獲得軍功之後,實授。

中舉者將送到各邊總兵處,帶兵守堡,調殺賊。

隻需中舉,至少上調兩級,令眾多報考者心動不。

……

司徒暘此番參加武舉,給京都內的將子弟做出了表率,受到天子稱讚。

司徒暘自知肚子內墨水不足,開考前一個月,誠意滿滿到徐家,懇請姐夫徐瞻指點。所幸,司徒暘雖文思不足,但勤懇有度,加之早幾年有所積累,又僅考兵策兩道題,突襲一個月後,司徒暘達到表達流暢、言之有物。

至書法字體、詞藻華麗、引經據典,則不可強求矣。

文試那日,司徒暘有些意亂心慌,縱是平日裡心再大,也怕過不了這一關,連參加後武試的資格都沒有。

等題目公布,司徒暘懸著的心終落了下,一題出自《六韜》,“夫先勝者,先見弱敵”,姐夫曾跟詳細解釋過經義——先向敵軍示弱,製造假象,領軍決戰時方能事半功倍。

隻沒解錯,答起也不難了。

第二題考時務邊防,是曾練過的題目,如實將自己的見解寫下即可。

幾日之後,文試結果公布,過者七百九十八人,司徒暘正正居第六百名。

司徒暘練武場磨練數年,並未虛度光陰,練得一身本領,但隨後的武試中,也並不輕鬆。畢竟武舉是挑將的,豈隻試一些雕蟲小技?

光是比試射箭,有馬射、步射、平射項。平射需居百步之,箭中木靶,中兩箭以上者,具備爭奪一二甲的資格,因為距離遠,此項最難,最吃考生的眼力和臂力。

眼神不夠犀利者,百步開連靶都看不清楚,談何中靶?

馬射則為禦馬射箭,既考驗馬術,還考驗射箭時機,若是慢了半息則直接落靶。此項需中四箭以上,可爭奪一二甲。

武器考的則是馬槍,考生禦馬,持丈長八尺、十餘斤的□□,考官一鞭抽馬身上,烈馬飛馳往前跑,路過場上四個草人時,考生需左右出槍,刺中草人頂上木板,而草人無損。

有的考生槍術不夠,一□□出,把草人刺成了大窟窿,箭術再好也隻能落入甲之列。

隨後還有測力、負等項目。

最後由兵部尚書親自觀其材貌,若有身材矮小、長猥瑣者,亦落入下乘。

站比武場上,司徒暘再無文試中的那般焦急不安,而是有些亢奮,與昔日玩投壺、蹴鞠、馬球時一樣,愈是上場了,愈興奮。

求勝心作祟。

烏弓大張,箭羽弦,司徒暘臉上再無半分往日紈絝之態,劍眉鷹目,神態鎮定。

弦崩箭離,再過一瞬,百步開木靶微微後倒,一支長羽正中靶心。

首箭即中。

緊接著,司徒暘翻身上馬,背影英挺。

馬鞭聲響,眼疾手快,出手果斷,亦順利通過了騎射和馬槍。

最後,司徒暘平射中箭,馬射例無虛發,馬□□中板,最的項比試皆優。

可一出比武場,司徒暘馬上又變回了那副嬉皮笑臉的模樣。

裴少淮過陪考,見到二姐夫這番模樣便知道穩了。

“走走走,回將軍府。”司徒暘一上馬車便催小廝道,“我忙著回家收拾,準備任了。”心情頗佳。

“縱是比試完畢,兵部上報名次,朝廷委派官職,也還有一段時日,姐夫急甚麼。”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