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還有許多行人忍不住把自行車都停了下來,在商場門口好一通張望。來看看這異常的光亮和排場,到底是為了什麼。
反正,至少這燈火通明的大棚弄得倒是真像個樣兒。實際效果遠比圖紙上要好,夠吸引人的。
為這個,和宋國甫一起等區領導的時候,他的頂頭上司就忍不住先誇獎起來了。
說這棚子弄得可真不錯,錢花的不多,可看著、用著,都像樣兒。斷定區裡肯定滿意,絕不會在這上挑出毛病來的。
至於再往後,等到了18:20左右的時候,宋國甫就已經差不多真的放心了。
因為這會兒,不光個體戶們滿載貨物的三輪車。開始如期而至,如流水一樣,進入各自早就規劃好的攤位。同時也有不少拿著傳單的顧客,已經聚集在大棚周圍了。
這些人一個勁地詢問個體戶們,傳單上寫的買東西就送筷子是不是真的?問不要布票,比商店裡便宜是不是真的?甚至還有人迫不及待想快點開市,連聲催促不停。
光看這意思,待會兒人氣兒就不會太差。
而洪衍武的人,因為早就受過囑咐,不肯違規。無論詢問還是催促,理也不理,隻是各自顧著把車推到規定的位置,慢慢擺貨。全然不受影響。
實際上是由三個身著藍大衣,胳膊帶著紅袖箍的協管來負責安撫顧客的。
他們對這些疑問,回答全是真的,說請大家稍安勿躁,等開市之後,就能隨意來選購了。
正好這時,區領導的幾輛車都到了。他們剛剛下車就看見了這一幕。
這下領導們都高興了,他們不但對大棚的應用效果表示讚歎,對統一著裝的協管員誇獎不已。更主要的,是滿意這種把他們的話,嚴格執行的表現。
於是在彼此見麵握手的時候,各位領導先就給了宋國甫一個很有組織能力、辦事相當牢靠的評價。
宋國甫則趕緊表示謙虛,把功勞全歸結在分局領導身上。
分局副局長則氣色大好,自然同樣誇了宋國甫幾句。
這就是韋爵爺的名言,花花轎子人抬人嘛,官場恐怕永遠如此。
當然,這才哪兒到哪兒啊。
為了哄這幫區領導開心,洪衍武還備了一手呢。他早安排人準備了好幾把剪刀,和一條帶繡球的紅彩綢,專門給這些領導們剪彩用呢。
另外他也讓宋國甫帶了相機,再給領導們留個影。
還彆看這些環節在當今純屬爛大街之舉。可在1981年卻屬體麵、露臉、周到且具有隆重儀式感的創新之舉。
當時的人有幾個見過這呀?想都想不到。
所以領導們一見有個協管員拿出這些東西,再一聽宋國甫的解說,搞明白了這些安排,果然齊齊展顏而笑,幾乎誰看宋國甫都和藹有加,很像看自己親兒子了。
18:30分,剪彩儀式終於正式開始。
隨著彩綢被眾位領導們當眾剪成幾截,“劈裡啪啦”的鞭炮聲響了起來,現場至少有上千位等著進市場的顧客,見證了京城商業史上值得紀念的一幕。
可偏偏就在宋國甫給領導們拍照的同時,他突然感到情況有些不對勁,因為圍觀的人群裡居然還有其他的“長槍短炮”對著正擺著姿勢的領導們,拍得不亦樂乎。
這異常的情況,同時也被區裡的隨行人員發現了。過問才知道,原來拍照的是幾個記者。而且自己人,香港人都有。
《京城晚報》的記者,是被開業傳單這種新穎的廣告形式,和贈送筷子的促銷手段吸引來的。
因為這可是我國改革開放後第一次賣場促銷活動。要知道,凡是第一次,總會引起轟動,自然值得采訪。
而香港記者的新聞敏感性更強,他們能通過傳單上“夜市”兩個字,把這件事聯係到更高的層麵上去。認為這是改革開放以來,京城商業服務方麵的實質性變化。
他們覺得或許京城一到夜晚就蕭條的景致,政府也注意到了。或許京城這座古老的城市,在不久之後,連夜晚也會變得日益繁華起來。
說實話,這結果真是讓人哭笑不得。因為原本區裡也曾討論過是否要邀請報社記者,來發表一下文章。
可後來區裡也有點擔心開業場麵不夠繁榮,不利於宣傳,給否定了。
誰又能想到,這些記者卻偏偏因為拿到了派發的傳單,會自覺找上門來呢?
好在現場情況還不錯,看著人流湧動,進入市場後就開始熱火朝天選購情景,其實還挺熱鬨的。區領導對此也沒什麼反感的意思,那麼采訪也就采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