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電視機的福,11月20日開始,讓京城許多家庭,通過熒屏,親眼看到了最高特彆法庭開庭,公審“運動”主犯的審判實況。
而幾乎於此同時,我國津門無線電廠從日本勝利公司引進的全國第一條彩色電視機生產線,自10月22日開工以來,生產出來的第一批合格產品,也已經陸續擺上了京城各大商店的櫃台。
很少有人會察覺,這無聲無息的背後,實質上是我國拉開了彩色電視機時代大幕的一刻。
此後國產彩電業迅速升溫,很快形成規模,先後共引進大大小小彩電生產線一百多條,很快就湧現出“熊貓”、“牡丹”、“飛躍”等一大批國產品牌。
同月,也有相關京郊農村的重大消息公布。
京城市委召開農業會議,提出1981年郊區繼續提倡、推廣多種形式專業承包、聯產計酬的責任製。並允許社隊興辦商業,經營自己的農副土特產品。還有調整糧油購銷政策,進行糧食購銷包乾試點。
這也意味著農村的經濟政策將以更大的力度放開,農民的經濟自主權擴大了。
說實話,這可真是難得一見的特殊時期。
在當下賣方市場的環境裡,農民兄弟隻要腦子靈活點,靠著吃苦耐勞生產出的經濟型農副產品,是滿可以趕上或超過城市居民收入的。
隻不過這種好時候持續時間不長罷了,一旦東西多了,供給變得充足,也就要結束了。
像“龍口村”的村民就屬於短期內,最先享受到這種實惠的典型例子。
作為房山縣“倒蛋部隊”的始發地,在兆慶和安家兄弟的示範作用下,“龍口村”裡已經越來越多的人為了過上比較富裕的生活,加入到這個行當。
現在村裡各家各戶養的雞越來越多,附近其他村落的雞蛋也基本都被村裡人包圓了。
不但京城南邊的農貿市場能見到“龍口村”的人。整個房山縣城私人賣雞蛋的,幾乎有一半是“龍口村”的人。
至於具體收入又是怎麼樣呢?
簡單來說,當年在農村的初步富裕的標準,第一個就是每年一個人能有一百五十元的收入。
這一百五十元可以這樣安排,八十元買口糧和柴禾,二十元買全年的衣服,剩下的五十元作為一年的醫藥費和零花錢,如果連續三年這樣了,就可以認為是初步富裕起來了。
而“龍口村”三百多戶居民,已經有一半達到了一百五十元標準,這一半裡又有三分之一的人可以達到三百元的標準。
至於兆慶和安家哥倆,他們現在合夥分錢,每人年收入都超過了六百元。完全可以穩居村裡“富豪榜”上的前三位了。
像國慶前送雞蛋進京,這安家哥兒倆趕上洪衍武在清庫存電視,還喜洋洋的花了三百塊錢,從他手裡買走了一台低價的黑白電視呢。
當然,也多虧他們,洪衍武才想起舅舅家還沒電視看呢。又托他們幫忙給允泰和安書記各捎回去一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