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1章 婚後(2 / 2)

重返1977 鑲黃旗 7337 字 2024-04-03

3月18日,陰曆二月二龍抬頭,也是楊衛帆和周曼娜婚禮第二天。作為這一年政策上的當頭炮,中南海西樓會議室內,一場影響億萬家庭的大討論開始了。

會議的中心議題是:麵對已經失控的人口增長態勢,一對夫婦生一個孩子是否可行,會遇到什麼問題,如何解決。

從這一天起,人口座談會陸續開了五次,在經由各行業專家討論,依次排除了“會造成人口素質下降”,“會造成勞動力不足”,以及防範“421家庭”產生的幾個關鍵問題後,終於確立了提倡一對夫婦生育一個孩子的生育政策。

此後無論是鄉間還是城鎮,“一個不少、兩個正好、三個多了”的口號被悄然頂替,刷在牆上的標語變成了“隻生一個好!”。

對此,民間的反彈意見相當大,雖然被各地的執行者堅定地強壓下去了。可真想多要孩子的人是不會死心的。比如遠在濱城的“大將”就給洪衍武打來電話討教問策。

“大將”實在有些追悔莫及。因為當初洪衍武前年喝孩子滿月酒時,在濱城就說過國家政策會有變,提醒他想再要老二得抓緊。可誰讓他沒當回事呢。所以現在一說這事兒,他很是不好意思。

“小武啊,後悔沒聽你的,前幾年還宣傳‘一個不少,兩個正好,三個多了’呢,誰知道變得這麼快啊。不瞞你說,為這個我求了不少人呢。可不管送多重的禮,就沒一個敢開口子的,說國家是來真的了。唉,想想這個,我就心疼我兒子的下一代啊。真到那撥孩子,什麼姑姑、叔叔、阿姨,舅舅的,可就全沒了。你說我該怎麼辦?真就沒辦法能生了嗎……”

“大將”心裡也犯虛,他可沒想到,洪衍武隨隨便便就把這事兒給點撥透了。還真的化解了他的憂慮。

“哥哥哎,彆人愁,你愁什麼呀?咱這樣的人,還怕什麼‘計劃生育’啊?這是政策不是法律。不判刑吧?不槍斃吧?那你想要孩子要你的不就完了,誰還攔得住你啊?”

“隻是你和韓瑩就彆想在單位進步了。落後典型是跑不了的。還得罰款,以後孩子落生是個黑戶,一切費用都得咱自己掏。”

“這些你想開了就真不算什麼了。戶口的事你也甭急,社會上的事兒不就那樣嘛,過兩年等政策鬆點就好辦了。總之,咱肯花錢怎麼也有轍。好好的大活兒人,他總不能再給塞回娘胎吧……”

還彆說,“大將”這一琢磨,還真是這個理兒。立馬就心裡有底了。開懷大笑,在電話那頭,直說洪衍武看問題一針見血,很有點諸葛孔明的本事。

洪衍武也很謙虛,說諸葛亮是不會為女人生孩子出謀劃策的。他這水平比較低端,也就相當於一個皮匠。

另外,三月份裡,京城的廣告行業再度有了顯著的發展。

從3月10日起,華視電視台每天開播十五秒的日本“西鐵城”手表廣告。

這是共和國國家電視台長期播放的第一個外國商品廣告,日商為了這個長達一年的廣告合同付出的代價是八十萬元。但一時間,“西鐵城技術譽滿全球”也成了家喻戶曉的廣告詞。

至於戶外廣告,繼續向縱深發展。

三元橋附近的高樓上豎立起了一塊羊毛衫的廣告,這可能是京城第一塊樓頂上的廣告牌。受此啟發,此後,京城陸陸續續出現樓宇廣告。

鬨市的商業街區也大變樣了。除了老字號的牌匾廣告重現街頭,櫥窗裡開始出現吸引人的商品和圖片。

像位於王府井大街南口的“國家照相館”已經多年沒有櫥窗廣告了。裡麵擺的一直都是“紅寶書”,但現在換成了光彩照人的模特照片。而“東安市場”裡的宣傳欄也改成了廣告櫥窗,借此展示商場裡的特色商品。

但最大的進步,還得說是出現了燈箱廣告。

儘管造價昂貴,維護成本高,隻有少數大商場和飯店才用得起。但畢竟給京城烏漆嘛黑的夜裡添了幾分亮色,讓這個城市不再一進入夜晚就變得生硬冰冷,而是有了幾許生氣和快樂。

金魚胡同西北口的“四聯理發店”,可謂率先使用燈箱廣告的先行者。

他們一邊拍攝了一些摩登發型的圖片掛在店裡,一邊把從“十裡洋場”帶來的,早已棄之不用多年的旋轉燈箱從倉庫裡找了出來。

這玩意黑白藍相間轉動極具衝擊力,尤其晚上,就如一個盤旋上升的魔瓶。剛一擺出就引起了很大震動,引得行人紛紛駐足觀看。《京城晚報》的記者還專門趕來,對此做了專題報道。

這一下讓“四聯”成了時尚的急先鋒。不但讓同行折服,就此坐定了理發業第一把交椅。也讓他們本來就很火爆的生意更是人滿為患。

大多數情況下,想來這裡理發的顧客必須得等幾個小時才能輪到自己。

四月,當京城的人們徹底脫去了棉衣和棉褲。那些帶著眼鏡、彆著鋼筆的大學生、文化人們,也開始為北島的《回答》,舒婷的《致橡樹》而陶醉。這就是朦朧詩開始得到社會各界廣泛承認與認可的標誌。

但於此同時,京城百姓卻更為驚訝的發現,整個城市的中午居然是被劉蘭芳統治著。從本月開始,連續的一百一十七天裡,京城許多人家的午間時光都是這樣度過的。

中午十二點鐘,準時打開收音機,一家人一邊吃著飯一邊靜靜聆聽劉蘭芳講嶽飛的生死故事,直到“且聽下回分解”的聲音響起,一家子才洗碗的洗碗,午睡的午睡,出去打醬油的打醬油,四散了去。

而且期間,在路上不乏有人停車駐足在彆人的房簷下,商店旁,不把評書聽完絕不上路的景象。

說是準時準點的萬人空巷,那不是開玩笑的。就連公安人員都承認,一到這個時候,犯罪率都直線下降了。因此,不但有警察提議應該給劉蘭芳發個獎狀。還有人居然戲稱這位評書演員為“淨街太歲”。

但其實,最應該感謝劉蘭芳的還是半導體收音機廠家和百貨商店。因為這一年,很多國營商店裡積壓的半導體收音機也被搶購一空。算是徹底迎來電視時代之前,收音機行業的最後一次輝煌。

對於洪衍武來說,當然也免不了和陳力泉在“天興居”跟那幫老少爺們一起聽評書。但他情緒遠沒有大家那麼激動和熱切。

其中的原因,除了這評書的故事情節對見多識廣的他而言,已經不具備什麼特殊的吸引力以外。母族的姓氏也是原因之一,他總不能跟著大夥兒一塊兒罵“完顏”吧?多少覺著有點不大合適。

相反的倒是,當月另外兩條根本未受廣大人民群眾注意的消息吸引了他的全部關注。

一個是,國家銀行宣布,外彙兌換券於1980年4月1日開始正式流通。

另一個,是偉人發表講話,城鎮居民個人可以分期付款買房。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