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 0zw,最快更新重返1977最新章節!
雨過天晴,翻過一天來,是1979年的8月29日,周三。
這一天表麵普通,可其實確是一個很特彆的日子。因為當天陰曆是七月初七——“七夕”。
在男孩子女孩子都知道的故事裡,每年的這一天,牛郎和織女將會通過喜鵲搭成的橋梁聚首相會,以慰一年來的相思之苦。
京城的民諺裡,也向來就有“七月七天河配,牛郎織女會一會”和“七月七,喜鵲稀”之語。
因此這一天也被稱為我們國家自己的“情人節”。
實際上,它距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相比起源於公元270年古羅馬的每年2月14日情人節,曆史要悠久得多。
而且不僅如此,這一天還有少女們向織女乞求傳授技藝,希望自己能像織女一樣智巧,借此獲得美滿婚姻和生活的文化內涵。
所以這一天又叫“乞巧節”、“少女節”。
傳統的過節內容和形式相當豐富和有趣。
首先有“拜雙星”的祭拜程序,供品不但有西瓜雕刻的“花瓜”、“水蜜桃”、“聞香果”等時令鮮品。還要在花瓶裡插上鮮花。並將胭脂、澱兒粉之類的化妝品擺上去,說是獻給織女用的。
祭罷之後,還要再將祭獻給織女的花粉分成兩半,一半扔在房上,說是給織女用,一半留給自己用。
過去的女性全都相信使用與織女共享的化妝品,可以保持自己的青春美貌。
其次祭罷雙星後,家裡老人還會給聚在一起祭拜的姑娘每人一根針、一根線,讓姑娘們同時穿引,看誰穿得快,誰把線首先穿進針孔,就算是乞到了靈巧和智慧。
此外也流行“丟針兒”的遊戲。有的在初六日晚上,設水碗於花下。初七日中午,婦女們將平日縫衣或繡花用的針投入碗中,針便會浮在水麵上。
如果水下有花朵、鳥獸、雲彩之影,或細直如針形者,便是“巧”的象征。謂之“乞得巧”。
因為這些影子表示織女賜給她一根靈巧的繡花針,可以織繡出美麗的圖案。
但如果水底針影粗如糙,或彎曲不成形者,就表示丟針的婦女是個“拙婦”,因為織女給她的是一根石杵。所以往往也見“婦或歎,女有泣者。”
至於其餘,還有“喜蛛應巧”、“種生求子”、“拜魁星”、“吃巧果”種種。
甚至就連昔日梨園(戲劇界)每值七夕,也興師動眾。每家戲園子必要演《鵲橋會》、《天河配》或昆曲《長生殿》。有的為博眼球的,甚至能把真牛牽上舞台的,謂之“應景戲”。
當然,這些習俗和活動也跟“端午”差不多,在建國之後都被冠以“四舊”之名,統統消失不見了。當下也僅殘存幼童於七夕當日蹲葡萄架下聽牛郎織女相會的哭聲而已。
但儘管如是,也得說,至少這一天對於洪家是非比尋常的。
因為早在十天前,洪家跨院的修繕工作就已經徹底完成了。
洪祿承和王蘊琳驗收工程時,丁點兒也挑不出毛病了,高興得直說修得好。
而為了表達一下感謝,老兩口就一起出麵請一眾工匠們去“晉陽飯莊”吃了頓飯。
席間除了讓洪衍武把大夥兒的工錢給結了,還讓大兒子洪衍爭給每人都準備了一份煙酒作為額外的謝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