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不是看著屋裡的“糖心兒”在忙碌的身影,就是望著“太平花”的枝條在自己麵前來回搖晃……
到了晚上,如果決定去跳舞。晚飯也是不必在家吃的。大可以等到邊建功的汽車喇叭在外響起,他們一起去外麵吃。
先接陳力泉,再接蘇錦,就在西四周邊解決。
像蘇菜名店“同春園飯莊”和有“開國第一宴”之稱的淮揚菜館“玉華台”,都成了他們經常光顧的地方。然後再不拘去哪一處的“啤酒花園”享樂。
如果趕上邊建功忙也不要緊,大家儘可以多等一會兒,大不了就湊合吃頓西式冷餐唄。
雖然不甚可口,都是些三明治、披薩、蛋糕、香腸、水果、土豆泥、冷酸魚、蔬菜沙拉之類的東西,但偶爾開個洋葷圖個新鮮也是可以的。
他們並不會玩兒得太晚,洪衍武和陳力泉畢竟得早起。所以大致夜裡十點左右也就會離開了。
這個時間,工人民兵肯定早已經上街緊密巡察了。但托邊建功的福,是絕不會有人攔車查問的。
總之,車接車送,美酒飄香,霓虹燈下,輕歌曼舞。這種滋潤,絕對超越共和國的發展不止十年。而這些出身市井年輕人也絕對是走在“院派”的前頭,率先與國際接軌了。
讓誰知道,能不羨慕?快哉!美哉!
至於第二種生活軌跡,那是天氣不好的時候。
如果連陰天下大雨,除了上班,家家戶戶都會在家囚著,各有各的消磨。
洪衍武和“糖心兒”還沒有孩子可以打著解悶。無非嘮嗑、看書、嗑瓜子、看電視、聽收音機,沒什麼可說的。倒是有蟬鳴的天氣值得再描述一下。
“老京城人”習慣把蟬這玩意叫“季鳥”。
這東西也怪,特彆喜歡炎熱,天氣越熱叫得越歡。
所以但凡一起床就能聽見“蟬聲”,哪怕天是陰的,這一天也完蛋了。不用問,出門肯定受熬煎,絕對涼快不了。
像這樣天氣,儘管洪衍武和“糖心兒”上午還照舊該怎麼地怎麼地。但一過午是絕對不會再做事的了。
同時,他們倆和陳力泉的午飯就不去大飯莊子吃了。取而代之是兩種更舒心選擇,去公園裡吃去。
說起來他們能有這個福氣,其實還是得益於民國時期的遺澤。
想當年,北海公園和中央公園(即中山公園)相繼對外開放以後,這兩家公園就都有了自己的茶社。
而且由於各有得天獨厚的特色,自打開辦起來,就一直生意紅火,哪怕建國之後也一直如此。
“北海公園”的茶社就在瓊華島和北海北岸一帶。
瓊華島北麵,東是“漪瀾堂”,西是“道寧齋”。這兩個院落相連,原是北海茶座當年的兩張王牌。
另外,由於這裡的茶社是宮廷裡的幾個禦廚辦的,所以號稱“仿膳茶社”。
他們除了賣茶,還經營清宮糕點小吃及風味菜肴。保持了一定“禦膳”特色,深受食客歡迎。
1956年,公私合營後升級為“仿膳飯莊”。 1978年,“北海公園重新”開放,這裡也就恢複了對外營業,成為了可以接待外國遊客的定點特色飯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