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1章 饑渴(2 / 2)

重返1977 鑲黃旗 3985 字 2024-03-27

因為隻要這些待業青年每天照舊無事可做,那就少不了要結伴上街。

而上街往往就要花錢,哪怕是二分錢的大碗茶,五分錢的汽車票,一毛錢的榨菜麵,或是一毛五分錢的電影票……隻要兜裡有,這些最基礎的消費是免不了的。

還彆看這些返城的知識青年多無職業,但他們的父母是有職業的。於是能滿足他們精神匱乏和腸胃饑渴的電影院和餐館,就分彆成了最大的受益者。

1979年夏季的電影票房呈現史無前例的飛速增長,讓京城的任何一家影院都變得繁忙無比。

而為了儘量多的接待觀眾,各家影院都根據自身條件增加了放映場次。

無論周末還是工作日,從早起來九點,有時候八點場,一直到晚上十二點。一共要放上十二場到十三場,中間機器基本沒有什麼休息時間

在這種情況下,驚險樣式影片《保密局的槍聲》足足吸引了六億人次的觀眾先後走進影院。這部影片也成為了在武打動作片《少林寺》上映前,國產電影的一個票房標杆。

雖然這其中,待業青年的票房貢獻沒有人統計過具體數字,但場場爆滿的本質現象卻完全可以說明一切。

因為在這個絕對劃一的年代,有工作的人是不可能在上班時間去電影院的。

同樣的道理,餐館裡也是一樣。

1979年,相聲演員高英培和範振鈺一起錄製了一部名曰《不正之風》的相聲作品。

在這部具有現實諷刺意義的相聲作品中,作者將拉關係、加塞兒,隻為了買兩張油餅兒的事兒,冠以不正之風的帽子。

今天聽起來似乎有些上綱上線。但從這段相聲可以確定的一個現實是,在七十年代末,上餐館裡吃飯需要排隊的現象越來越嚴重。

不用說,這一點也要歸咎於大量返城的知青的頭上。

而明證就是知名的大飯莊尚可得到較安逸的就餐環境。但越小的飯館人就越多,炒餅、榨菜麵的銷量驟增,人多餐館少的現象徹底成了時代標誌。

對洪衍武而言,這兩種社會情況的影響是有好有壞。

糟糕的是,他在外邊吃飯變難了。

他常去的家門口的“新光飯館”一樣變得人滿為患,就連認識人也沒用。因為排隊的人都站在吃飯人深厚,踩著凳子腿上的橫梁。

這種情況,很難給他安插座位。

而與他相比,“新光飯館”的前堂後廚怨氣更大,無論是服務員還是大師傅,都對工作舒適度的鬥轉直下大為不滿,每天都是罵罵咧咧的。

這種氣性自然都轉到了顧客頭上,可即使這樣也絕對沒有人對飯館的環境有任何挑剔。

因為這年頭,人的概念吃飯就是吃飯。就連對飯館的大藍邊碗和勺子,所有餐具都帶傷,一不留神就能傷了嘴也不敢挑剔半句。

當然,乘車、洗澡、買東西也同樣受此影響。在京城裡,第一次讓人感到了人口突然爆炸帶來的為難。似乎就連呼吸的空氣都變得緊缺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