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0章 大縫子(2 / 2)

重返1977 鑲黃旗 5113 字 2024-03-27

他先把兩輛自行車弄到房山縣城裡的小工廠做了加固處理。不但加了根大梁,還在兩輛自行車前後都裝了一層層的鋼架用來裝雞蛋。

然後按照鋼架的尺寸為兩輛車編製了八個分層的雞蛋筐。又將每個鋼架和雞蛋筐之間墊上了草墊子。

說實話,兆慶簡直把這兩輛車裝固得像兩輛坦克嗎,又科學又穩當。

儘管他們為了安全主動還減少了裝載量,每車也差不多裝上一千個雞蛋。按六個一斤估算,就是一百六十斤。

還彆看這些雞蛋怕碰怕碎,可一個個擺進筐裡,放進鋼架,哪怕一路上坡下坡,曲裡拐彎地奔波百十裡地。到時候雞蛋收進箱裡多少,拿出箱子還是多少,一丁點皮兒都沒破。

所以有了這兩輛車,他們又把單次倒賣雞蛋的規模擴大了數倍。

不說彆的,安家哥兒倆被洪衍武第一次領到市場上時,他們簡直把整個市場倒賣雞蛋的小販都驚呆了。

連收雞蛋的工作人員都圍著他們的車轉了好幾圈,直嚷嚷“你們倆小子太他媽厲害了!弄來這麼多雞蛋,居然就沒有破損的!”

當場,他們哥兒倆就賺到了三十六塊錢,那可是一個技術工人的整月工資。真要按月計算,他們倆和兆慶每人都能掙七八十塊。

這讓安太陽和安月亮都感到說不出來的驕傲,說不出來的自豪,說不出來的了不起。他們覺得自己就是百戰百勝的將軍,是無所不能的神仙。

因此雞蛋卸完後,他們渾身的勁兒反而更多了。在蹬車回家的路上,他們倆簡直像喝多了的人鬨酒炸。

一個喊,“雄關漫道真如鐵,如今邁步從頭越!”

另一個更直白,“兩輛車子八個筐,工資超過胡耀邦!”

都他媽不知怎麼嘚瑟好了!也就是沒人聽見,否則絕對惹來麻煩!

也正是在這同一時期,京城熱鬨的街頭重新出現了很多茶攤,一些青年在那裡滿腔熱情地賣大碗茶,供汗流浹背的過往行人去暑解渴。

從早到晚,顧客絡繹不絕。前去光顧的既有本地職工、外地遊客,也有港澳同胞、華僑和外賓。僅前門一帶的幾個茶攤,一天接待顧客就有近萬人。

乾得最好的,也是後來唯一發展壯大的,是一個叫尹勝喜的中年人。

他是主動放棄了街道辦事處的正式工作,帶領一群待業青年,白手起家,創立了一個以“京城大碗茶青年茶社”為名集體所有製的公司。

但這個在日後聲名赫赫的“大碗茶集團公司”的創始人,此時做出的這一選擇,不但為外人不理解。甚至這在他的女兒看來,也實在是一件丟人的事。

她不但從此不再去前門大街,甚至最怕聽到彆人詢問自己的父親。

因為外人知道後一說就是,“你爸一個正式的國家乾部,怎麼傻到扔了‘鐵飯碗’,賣上大碗茶了?做買賣多丟人呀,乾點什麼不好?”

同樣還是這個夏天,家住美術館南,王府井西,“翠花胡同”裡的郭培基和劉桂仙,正為了自己兩個上山下鄉返城的兒子發愁。

他們這對老夫妻都是做飯的,沒什麼門路。除了在街道辦事處掛號排隊,根本找不著辦法解決兒子的問題。一個月靠倆人工資養活五個孩子日子也著實困難。

這種處境讓老兩口睡不著覺了。他們思來想去,倆人都覺得兒子工作最好的辦法就是開餐館。

這樣他們就去工商局提出要開飯館來了,可此時國家在批轉工商行政管理局的文件中,雖然首次提出恢複和發展個體經濟,但隻允許向從事修理、服務和手工業的個體勞動者發放營業執照。飯館可都是國營集體的,要想開餐館、乾個體,那可是件新鮮事兒。

所以哪怕劉桂仙跑了無數次,每天去工商局得誰跟誰磨。可仍然隻得到一句回複,“你先回去吧,你的事我們得再討論討論。這事兒,目前還很難辦!”

這種結果不奇怪,畢竟什麼事都要個過程,並不能一蹴而就。

在這一年,京城第一家個體餐館的申請人,注定隻有落寞的收獲。他們必須還得繼續堅持下去,繼續鍥而不舍的努力,才能贏得命運的轉機。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