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直到遊到徹底看不到海底的區域他們才停下,這裡距海岸已經有六七十米遠了。
這時,“老刀魚”先獨自探了下海底深度,發現大致是“五庹水”八(九)米左右,心裡就有了底。等到再回到海麵上,他便開始給洪衍武和陳力泉介紹起扇貝的習性和撈捕方法來。
他說扇貝這玩意最不耐熱,夏秋時要去深水區避暑,直到入冬水冷了,扇貝才會往淺水區回遷。
而扇貝在水裡移動的方式,那幾乎就像是在“飛”。在它需要“搬遷”時,會毅然決然地主動掙斷與礁石的連接,然後還會伸展開兩扇貝殼,用力地一張一翕閉合地兜水、排水。並借助由此產生強勁的後坐力,最終實現飄忽地“飛”起來。
至於如何撈捕扇貝,也因此變得格外簡單。
由於這個季節的扇貝是搬遷新地,與礁石基礎連接不牢,通常情況下,扇貝隻需輕輕一揪就下來。還有些時候,扇貝飛翔落點不太準確,往往沒落在礁石上,而是落在了礁石叢間泥沙地上,這種情況,也可輕鬆垂手撿起。
所以說,撈捕扇貝並不存在什麼實際困難,基本上靠一雙手就能完成,更無需借助什麼特彆的工具。而收獲豐厚唯一的關鍵,就在於個人深水下的活動能力和尋找水下暗礁的能力。
對洪衍武和陳力泉的潛水本事,“老刀魚”當然充滿信心,所以“運氣”的技巧他就沒有再說,有關潛水,唯一鄭重告誡他們的,是幾條在海底保證安全的防範措施。
第一,就是人碰海要有尺度,不能貪財,懂得取舍,對風險要有正確衡量。
比如說太過危險的礁洞,就不要貿然去鑽。有海流子和離岸太遠的深水海域,也不要以身犯險。哪怕裡麵的貨再厚,該放棄的時候也要舍得放棄。
第二,到生疏海域潛水時也要謹慎加小心,千萬不能冒失。
為了安全起見,凡水深複雜的地方,儘量分二到三次才潛到底,為的是摸清海底情況。因為雖然洪衍武他們不怕被貝殼剮傷,但也還存在著被海草纏繞,和頭撞礁石的風險。由這兩種意外情況導致身死的“海碰子”,從古到今可並不在少數。
第三,永遠記住水上水下是兩重天。深水區不同淺水區,下麵不但有以忍受的刺骨嚴寒,還有難以忍受的壓力。
一旦下潛過五六米,人就開始遭罪了。及至八(九)米時,人便會被壓力擠壓得極其痛苦。而人最終的下潛極限基本就在二十米左右。一旦到了這種深度,就會增加兩個大氣壓。哪怕還能再往下潛也沒用了。到時候不但水鏡玻璃會被壓碎,人也會得“潛水病”的。
另外,也正是因為水下壓力的存在,很可能還會有兩種意外情況發生。第一就是水鏡漏水,第二則是鼻腔出血。
可無論遇到哪一種情況,水鏡當時都不能摘下來,一定要堅持憋氣,迅速浮出水麵。這是因為水下的壓力大,沒有了水鏡更容易嗆水。
尤其是鼻腔出血,那場麵或許會很嚇人,水鏡裡往往會變得一片赤紅,讓人什麼都看不清。但實際上無需擔心,因為那隻是初學者都要經曆的一關。
這行裡的人都知道,凡“海碰子”紮深水,都要破一次鼻子,但從此之後也就再不會破了。這就象考畢業證似的,一勞永逸。
因此若真是破了鼻子,隻要上得海麵把水鏡摘下來,洗一下,衝衝鼻子就好,絕不會有什麼嚴重後果。
說完了潛水,“老刀魚”最後又說起該如何迅速發現水下暗礁。
其實這一條,一直是讓“海碰子”們最頭疼的問題。因為沒有暗礁就沒有海物。“海碰子”們之所以喜歡暗礁,不怕暗礁,就是因為暗礁裡麵有貨。
但是,在陌生的海灣裡,人如果總是把頭埋進水裡尋找,不一會兒眼睛就會出現幻覺,仿佛覺著四周全是暗礁。而這時,人要是一猛子紮下去,隻能看到一片空蕩蕩的沙灘。便會使人好半天懊喪不已。
要知道,“誨碰子”可最怕紮“空猛子”,因為人完全是靠精神頭。水下麵如果有貨,“海碰子”就會越乾越起勁,再疲倦也能興致勃勃。可要接連紮三個“空猛子”,就會感覺全天的氣力都會用完了。
不過,“老刀魚”畢竟是“老刀魚”,在這件事上他竟然也有自己的獨門訣竅。
隻見他神秘地一笑,然後便非常自得地告訴了洪衍武和陳力泉一句話。
“你們要是在從沒有紮過猛的海灘‘紮猛’,可不要用眼睛找暗礁,一定要用……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