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說,就自然的生活狀態而言,人在地麵時,往往對一口氣的重要性體會並不深刻,因為呼吸、喘氣那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不用彆人教,也不用有意憋著、省著、等著。
但作為“海碰子”來說,在海底世界裡那可不行,那是真正的全憑一口氣。
就憑這口氣,一個“猛子”紮下去。就憑這口氣,在海底潛行尋找“獵物”。就憑這口氣,在水下勞作。就憑這口氣,從海底返回海麵。
也就是說,這口氣不僅關“海碰子”在海下能獲取多少想要的東西,更為重要的是它關乎生命。
可這口氣雖然如此重要,能運用得如何卻因人而異。由於各人體質不同,能耐有彆,憋氣得長短也不一樣。
像他在盛年的時候,一頭紮下去,總是最後一個才上來,時間大概能五分鐘,大家對他的評價是可以在海底“睡覺”。自然,他收獲海底物品,也遠較他人更多。
而他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除了體格好的原因以外,有一個很重要的訣竅,就是他能比較精密地控製自己的氣量。
比如下潛的這段行程,他規定自己隻能用三分之一的氣量,這是嚴格計算好的。必須得保證有三分之二的氣量在水下工作,才能有條不紊、按順序地做著應當做的事情,再及時返到水麵上。
否則,一是紮不深,或剛紮下去,乾不了活,就得立馬上來。
此外,他還有一個很管用的運氣技巧,那就是一開始用肚子向外鼓動,隨著時間過去再逐漸收縮,這樣也能暫時緩解一下氣竭,延長一下時間。
不過,彆看這個訣竅和這個技巧說起來都似乎很容易,可真要做起來卻不是一般的難。因為這兩招兒都與人的意誌分不開,必須是最舍得遭罪的人才能學得會、做得到。
讓他格外欣慰的是,洪衍武和陳力泉無論身體素質還是能吃苦的勁頭,都頗有他當年的味道。所以他們運用這口氣的能耐,很快就追上了年輕時的他。
要按道理講,“海碰子”無論是紮“刺鍋子”還是弄“海紅”(行話,學名貽貝,也叫青口,乾製品則被稱作淡菜,是一種雙殼類軟體動物,殼黑褐色,生活在海濱岩石上),就象大人打小孩,太容易不過。真正的“海碰子”,要是誰去碰“刺鍋子”和“海紅”,那絕對算是掉價。
可洪衍武和陳力泉,他們又是怎麼樣去撈“刺鍋子”和揪“海紅”的啊?哪怕連乾了多年真正的“海碰子”,論效率也遠不如他們高。
不說彆的,現在他們倆隻要一頭紮下去,五六米水深下,一個礁石的“刺鍋子”,一次性都得胡擼乾淨了才肯罷休。哪怕是徹底揪乾淨一個礁石上的“海紅”,他們也用不著紮第三次。
所以彆看他們目前還隻是撈些觸手可及的大陸貨,但這種水下運氣的水平,對於許多真正的“海碰子”而言,已經是望塵莫及了。
第二,那就是洪衍武和陳力泉他們身上,確實有一手很神奇的真功夫,他們皮糙肉厚得似乎根本就不會受傷。
本來他們告訴他的時候他還不相信,可自打他親眼見到這倆小子赤手空拳不帶手套就能撈“刺鍋子”,在礁石上光著腳丫隨意地踩著“海蠣子”(行話,學名牡蠣,是海洋中常見的貝類,南粵稱“蠔“,閩南稱“蠣房“,北方漁民稱之為海蠣、石蠣)蹦躂之後,他也就不得不信了。
因為凡是“海碰子”們都有經驗,彆看他們有魚鱗一樣的粗皮老肉,可無論“紮猛子”還是在水下行動,都一定要小心,動作也要輕緩,為的就是防止碰上鋒利的海蠣子殼,被割得鮮血淋漓,肉往外翻。
像被這種礁石上的貝殼割傷之後,除了傷口會很深,也會讓人一時渾然不覺。直到血開始流,才會突然讓人痛苦得全身抽筋。甚至還有人在海底曾被劃開了腹腔,連腸子都流出來了。可以說,這是“海碰子”常常會遇到的危險之一。
可這倆小子既然有這能耐,那還用怕什麼呢?水底下還不得由著他們的性子馳騁。
真到了深水區裡,如果不用擔心受傷,那行動效率絕對會直線提高,簡直等同於多了半口氣。
就連他都想象不出,那種無所顧忌,肆意掠奪收獲的情景,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暢快感覺。
世界上的事總這樣。似乎能想到,偏又沒想到,叫人實在是受不了。
雖然他一開始的時候就感覺到了,洪衍武和陳力泉這倆小子會是“海碰子”的好材料,可他仍沒能料到,他們的天賦、悟性和條件,竟能好成這樣。
要知道,才短短半拉月,他們在下水的能力上就幾乎超過了真正“海碰子”。
照這樣下去,大概再過一個月,他們倆或許就能成為整個西北岸赫赫有名的一號人物。
如果這還不算天才,那什麼人才算天才?
命中注定,他們就應該乾“海碰子”這一行!
嗯,這倆小子,已經不能用常理來衡量了。或許,完全可以帶他們“圓月海”下深水區去試試了……